一块网红“乌龟石” 几番网言在其中
一、“乌龟石”成新晋网红打卡地
重庆南岸龙门浩江滩火了。枯水期水位下降,藏身于水下的石梁群几乎整体露出了江面,不少市民被这独特的江岸礁石风景吸引而至,前往“乌龟石”打卡拍照。“乌龟石”成了网红,不仅刷爆朋友圈,各大媒体也纷纷报道,高峰期日均超过1万人次来这里打卡。


二、网红生涯为何转瞬即逝?
据智融网络舆情研究院大数据平台统计,在5月1日至5月21日期间, “乌龟石”全网相关信息量达57928条,其中微博31782条,新闻1925条,微信344条,论坛贴文111条,APP内容6761条,视频15987条,其他信息1018条。
舆情发展节点
5月2日
网民“天下壹牛”在新浪微博发布消息称,位于重庆市南岸区的“龙门浩月”因长江水位持续下降,得以现身。
5月7日
上游新闻发布《枯水期到来“龙门浩月”露出水面》,介绍了“龙门浩月”及“乌龟石”的悠久历史。
5月12日
众多游客慕名前来打卡,重庆本地媒体继续跟进报道。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发布文章介绍“龙门浩月”及“乌龟石”背后的故事。
5月14日下午
南岸区有关部门开展综合整治行动,派专人值守、封闭下河口通道并安排志愿者进行引导游客文明观景。有网民发布视频称“封门了,游客只准出不准进”。
5月15日
一些游客不听劝阻采用钻缝、攀爬等方式执意进入河道观景,上游新闻发文表示,该区域为二级水源保护地,游客禁入。
5月16日
网民发布信息《乌龟石为何不能大大方方让人玩?》质疑封闭管理是否合理,可能有污水流入长江。
5月16日晚
南岸区有关部门通过重庆日报、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两大主流官媒发声提醒市民文明观景,回应网民质疑,舆论得以逐渐平息。

网民评论态度多样化,有赞美、质疑、建议等各种声音,可以看出网民对重庆景点的关注度很高。
今日头条网民“希望我万事顺”:希望此景点要用法规管理,常态值守,违者依法必处。另外要多设提示牌,加强安全教育和宣传。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网民“拉钩钩”:饮用水取水源一定要保护好,不要因去此地打卡而污染,大家可在岸边欣赏打卡更安全。
抖音网民“n.”:之前不火都没得几个人去肯定不用封,现在人多又到了涨水期,封了正常,就算不涨水,人多了也有安全隐患!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网民“滴滴打卡”:保护游客安全要遭诀,维护河坝的清洁也要遭诀,管理部门不好当呀!现在周末也不适合到处浪了,有个就近的新景观可以打哈卡不容易。

三、线上+线下“乌龟石”不要“人从众”
1. 线下处置线上引导 人从众模式不可取
5月14日,出于安全因素考虑和环境保护需要,南岸区有关部门果断封闭了下河通道。5月15日,针对市民的疑惑,南岸区政府相关负责人透露,“乌龟石”所在的区域为长江消落带,属二级水源保护地,遗留下来的垃圾会对环境造成影响。工作人员将游客一一劝返,并在显眼位置悬挂了“饮用水源地”的标识标牌。
5月15日晚重庆电视台播出的《天天630》也提到了此事,接受采访的大部分市民表示,对封闭下河道的措施表示理解,“老人和小孩容易有危险”,“在岸上拍照片一样好看”。
2. 有关部门联合主流媒体积极发声 及时平息舆情
封闭下河通道后,舆论出现反转的迹象,部分网民在新闻评论区发出质疑声,有网民称“摆着旁边的铁锈色排水口不管,却说市民来到河滩上会污染水源保护地,这很荒唐”。
5月16日晚,在不到48小时内,南岸区有关部门联合重庆日报、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两大主流官媒再次发布文明观景提示,文章详细介绍了“龙门浩月”石梁的现状及保护措施,针对网民质疑分别作出解答,及时回应了网民关切,网民质疑声开始消退。
四、总结
处置舆情事件要线上线下联动同步进行,要注意线上通报内容要准确及时落地,防止网络通报情况不准确再出现次生关联舆情,避免按下葫芦起了瓢,使舆情进一步复杂化、扩大化。
舆情处置介入要及早,一旦出现热门事件话题即进行定时巡查,发现问题就要会同有关部门协调处置,最大程度减少舆情的破坏力。相关部门应针对此类事项做好提前研判工作,本次舆情事件中,乌龟石成为网红,网民和主流媒体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相关部门应会同主流媒体,必要情况下早发声赢取主动性,防止产生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