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杀妻案舆情感悟 技术裹挟下的情感焦虑与情感消费
“绞肉机警告”这类消费公众情感的做法当止!

杭州杀妻案舆情感悟 技术裹挟下的情感焦虑与情感消费

来源:智融网络舆情研究院2020-07-31

近日,杭州来女士遇害案的相关新闻频频成为热点,其丈夫许某被警方依法控制。广大网友在“吃瓜”、“围观”的同时,也滋生了不少负面行为。“两吨水警告”、“绞肉机警告”等话题不仅成为网友造梗社交的素材,两性关系也在无形中被不断撕裂。一时间,针对婚姻及两性关系刻意制造焦虑的内容在各大社交平台传播。

智融网络舆情研究院(微信号:hlwyqzx)认为,媒体平台的算法化推进带来的控制逻辑与商业逻辑的叠加,是导致情感焦虑的主要原因,而在其上叠加的商业逻辑直接目的是以流量为载体的情感消费。其负面影响应当给予关注。

杭州杀妻案多关键词指数变化趋势图,可以看出,在案件告破后的7月27日,关键词“结婚”异常偏高。(数据来源:智融网络舆情研究院)

舆情回顾:案件告破 舆论开启“狂欢”

智融网络舆情研究院注意到,杭州杀妻案发展之初,相关报道迎合了网友普遍的窥视欲和好奇心,营造出一种“大活人凭空失踪”的离奇感。而在案件水落石出后,话题开始转向男女关系问题。

从媒体平台的变迁也能说明这个趋势,前期,报道案件的媒体以传统媒体为主,报道内容以案件调查进程为主,对于失踪者下落的猜测主要集中在跟帖等处,为网民自发讨论。案件告破后,自媒体大量进场。为迎合了广大网友面对社会议题的焦虑情绪及娱乐化的审美情绪,部分自媒体开始炒作恐婚、女权等议题,这些基于当代社会矛盾及青年文化所制造的议题具有极强的共情能力。一定程度上将事件引向了另一层面,带有了消费公众情感,博取流量的色彩。

某购物平台的搜索指数排行榜 可以看到,“碎肉机”增长趋势排名第一。

技术裹挟 流量变现制造情感焦虑

伴随着女性社会地位及话语能力的提高,两性关系的博弈常成为大众讨论的热点。然而,智融网络舆情研究院注意到,在近年来出现的网络热点事件中,媒体平台的算法化推进,正在裹挟大众的情绪,制造情感焦虑。

众所周知,媒体平台对用户的指标主要来源于用户行为,换言之,“点赞”、“评论”、“转发”会为内容生产者带来更多流量,而消费大众的情感是获取情感共鸣,增加流量最简单的方式。在算法的“加持”下,新闻事件中的情感属性被不断突出、强化,聚焦情感的议题不断扩大传播范围,出现在用户的首页。

而大众在接触新闻时,更多将注意力聚焦在事件本身,忽视了他们所产生的情感,以及对事件的判断都是算法推荐的产物。从而营造一种对抗式解读,以及情感焦虑。

于传播者而言,迎合受众的喜好是提高流量,获取高额变现的最终诉求。因此,打着“聚焦社会生活”的旗号,制造无谓的矛盾与焦虑在当下传播环境中变得具有一定代表性。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被制造出来的矛盾与焦虑并不完全等同于社会现实,却容易被大众误解为真实的社会环境,从而影响大众的态度或行为。

一定程度上,大众的情感表现是在这种带有明显控制逻辑与商业逻辑的传播方式下,被异化了的情感。无论是对于悲剧事件的娱乐化解读,还是对于社会弱者的同理心下降,亦或是对极端现象普遍的焦虑,都反映了常态化的情感被异化,公共秩序有被冲击的风险。

应对建议 公序良俗不容随意解构

如何应对技术裹挟下利用情感焦虑,制造情感消费的现象?智融网络舆情研究院(微信号:hlwyqzx)提出以下几点应对思考:

在进行内容生产的过程中,要强化媒体的社会责任,主流媒体要以舒缓网民焦虑、引导理性思考、传递正面价值为目标。商业媒体、自媒体要有底线,不能恶意炒作,尤其是不能过度使用“梗文化”解构公共秩序。

有关部门在发布新闻事件的相关信息时,要加强对于社会心理的了解和分析,对披露细节要谨慎。

后续,智融网络舆情研究院还将继续围绕舆情事件中社会心理变迁,正确应用情感的舆论引导能力等方面推出系列稿件,和您共同探讨如何提升舆论引导的传播效果。

(作者:李想 张嘉鸣)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欢迎订阅重庆手机报 中国移动用户短信cqsjb10658000。重庆3G门户 手机登录 cq.3g.cn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杭州杀妻案舆情感悟 技术裹挟下的情感焦虑与情感消费

2020-07-31 19:55 来源: 0 条评论

近日,杭州来女士遇害案的相关新闻频频成为热点,其丈夫许某被警方依法控制。广大网友在“吃瓜”、“围观”的同时,也滋生了不少负面行为。“两吨水警告”、“绞肉机警告”等话题不仅成为网友造梗社交的素材,两性关系也在无形中被不断撕裂。一时间,针对婚姻及两性关系刻意制造焦虑的内容在各大社交平台传播。

智融网络舆情研究院(微信号:hlwyqzx)认为,媒体平台的算法化推进带来的控制逻辑与商业逻辑的叠加,是导致情感焦虑的主要原因,而在其上叠加的商业逻辑直接目的是以流量为载体的情感消费。其负面影响应当给予关注。

杭州杀妻案多关键词指数变化趋势图,可以看出,在案件告破后的7月27日,关键词“结婚”异常偏高。(数据来源:智融网络舆情研究院)

舆情回顾:案件告破 舆论开启“狂欢”

智融网络舆情研究院注意到,杭州杀妻案发展之初,相关报道迎合了网友普遍的窥视欲和好奇心,营造出一种“大活人凭空失踪”的离奇感。而在案件水落石出后,话题开始转向男女关系问题。

从媒体平台的变迁也能说明这个趋势,前期,报道案件的媒体以传统媒体为主,报道内容以案件调查进程为主,对于失踪者下落的猜测主要集中在跟帖等处,为网民自发讨论。案件告破后,自媒体大量进场。为迎合了广大网友面对社会议题的焦虑情绪及娱乐化的审美情绪,部分自媒体开始炒作恐婚、女权等议题,这些基于当代社会矛盾及青年文化所制造的议题具有极强的共情能力。一定程度上将事件引向了另一层面,带有了消费公众情感,博取流量的色彩。

某购物平台的搜索指数排行榜 可以看到,“碎肉机”增长趋势排名第一。

技术裹挟 流量变现制造情感焦虑

伴随着女性社会地位及话语能力的提高,两性关系的博弈常成为大众讨论的热点。然而,智融网络舆情研究院注意到,在近年来出现的网络热点事件中,媒体平台的算法化推进,正在裹挟大众的情绪,制造情感焦虑。

众所周知,媒体平台对用户的指标主要来源于用户行为,换言之,“点赞”、“评论”、“转发”会为内容生产者带来更多流量,而消费大众的情感是获取情感共鸣,增加流量最简单的方式。在算法的“加持”下,新闻事件中的情感属性被不断突出、强化,聚焦情感的议题不断扩大传播范围,出现在用户的首页。

而大众在接触新闻时,更多将注意力聚焦在事件本身,忽视了他们所产生的情感,以及对事件的判断都是算法推荐的产物。从而营造一种对抗式解读,以及情感焦虑。

于传播者而言,迎合受众的喜好是提高流量,获取高额变现的最终诉求。因此,打着“聚焦社会生活”的旗号,制造无谓的矛盾与焦虑在当下传播环境中变得具有一定代表性。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被制造出来的矛盾与焦虑并不完全等同于社会现实,却容易被大众误解为真实的社会环境,从而影响大众的态度或行为。

一定程度上,大众的情感表现是在这种带有明显控制逻辑与商业逻辑的传播方式下,被异化了的情感。无论是对于悲剧事件的娱乐化解读,还是对于社会弱者的同理心下降,亦或是对极端现象普遍的焦虑,都反映了常态化的情感被异化,公共秩序有被冲击的风险。

应对建议 公序良俗不容随意解构

如何应对技术裹挟下利用情感焦虑,制造情感消费的现象?智融网络舆情研究院(微信号:hlwyqzx)提出以下几点应对思考:

在进行内容生产的过程中,要强化媒体的社会责任,主流媒体要以舒缓网民焦虑、引导理性思考、传递正面价值为目标。商业媒体、自媒体要有底线,不能恶意炒作,尤其是不能过度使用“梗文化”解构公共秩序。

有关部门在发布新闻事件的相关信息时,要加强对于社会心理的了解和分析,对披露细节要谨慎。

后续,智融网络舆情研究院还将继续围绕舆情事件中社会心理变迁,正确应用情感的舆论引导能力等方面推出系列稿件,和您共同探讨如何提升舆论引导的传播效果。

(作者:李想 张嘉鸣)

感谢您阅读: 杭州杀妻案舆情感悟 技术裹挟下的情感焦虑与情感消费
虚假新闻投诉致电63080077
[责任编辑: ​李玮佳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