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舆情中的OODA循环
舆情工作是一项“与时间赛跑”的工作。智融网络舆情研究院认为,当前舆情呈现升级速度加快、多形态介入、跨域联动的特点。因此,提升舆情处置效率至关重要。
今天,我们为广大舆情同行分享关于OODA循环的概念,希望对大家的工作有所助益。
OODA循环概念图 制图 智融网络舆情研究院
1.OODA循环的概念
OODA 循环又称博依德循环,由美国空军上校约翰·博依德提出。
OODA循环理论的基本观点是:武装冲突可以看做是敌对双方互相较量中谁能更快更好地完成“观察—判断—决策—行动”的循环程序。
双方都从观察开始,观察自己、观察环境和对手。基于观察,获取相关的外部信息,根据感知到的外部威胁,及时调整系统,做出应对决策,并采取相应行动。
这一理论的核心在于:己方率先快速完成一个OODA循环,然后迅速采取行动,干扰、延长、打断甚至操纵对方的OODA循环,使对方对于外界变化无力做出反应。
其中,“判断”是循环过程中最为关键的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我们需要将多种数据,从不同维度、不同角度,部分或全部组合在一起,列出所有的可能性,然后排除哪些明显无用或不合理的选项,进而得出各种可能的结果。
2.舆情应对OODA循环实战
在舆情工作中,如何应用OODA循环呢?在智融网络舆情研究院看来,用好传播力大数据是问题关键。
观察:舆情发生前,对工作范围内可能发生的风险点保持关注,观察潜在的风险点。在舆情发生初期,要快速弄清舆情“在哪里”、“怎么样”,并对发声个体、利益诉求保持观察并不断收集传播力数据。
判断:随着舆情进展,要依托不断完善的数据,准确把握舆情态势,知道舆情处于什么阶段、引爆网民关注的爆点,为后续决策和行动提供依据。
决策:在结合舆情数据基础上,围绕舆情应对下定决心。注意的是,决心应当建立在传播力数据而不是假想基础上。凭空认为舆情“严重”或“没事”都将导致严重后果。
行动:在采取相关行动(如发布权威信息)后,应当依托传播力数据,获得网民接受程度等数据。尤其是部分带有引导性、代表性的关键媒体、关键群体声音如何,是否取得效果,并视情况进入下一个OODA循环。
破击对手OODA循环的基本方式 制图 智融网络舆情研究院
3.破击对手的OODA循环
当前在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背景下,如何破击对手的OODA循环也非常重要。
智融网络舆情研究院通过梳理近期舆情事件发现,部分舆情身后的推动者也是基于OODA循环理念推动舆情扩散。当对手观察到舆情爆发后,迅速判断是否可切入,并决策配置相应力量,投入线上炒作和线下行动。
因此,在舆情应对中,我们应当在观察-判断环节积极干预,通过传递决心、展示前期应对效果等方式降低对手效果预期,影响其决策;同时在决策-行动环节加以引导,降低对手炒作实际效果。
舆情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更多关于OODA循环与舆情处置的话题,欢迎您在下方留言,共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