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躺平”如何成就别人的“躺赢”
最近,舆论场上“躺平”这个词成为舆论热点。智融网络舆情研究院(微信号:hlwyqzx)监测发现,“躺平”舆情呈现声量集中、叠加放大的特点。在其背后,流量的指挥棒始终若隐若现。
事件回顾
4月17日
网友“好心的旅行家”在百度贴吧“中国人口吧”发布《躺平即是正义》帖文,自称已经两年没有连续工作,并认为只有“ 躺平才是宇宙间客观的唯一真理 ”,引发网民关注。
5月1日
百度“躺平吧”开始聚集部分网民,讨论“躺平”相关话题,晒出“躺平”生活经历。
5月27日
科学网发布《清华教授称躺平态度极不负责:对不起父母,还对不起努力工作的纳税人》,内容经头条新闻微博账号发布后,点赞75万,转发数量达1.5万,评论数量达2.2万。#清华教授称躺平态度极不负责#的热搜开始从百度贴吧的讨论进入到大众视野。同日,共青团中央官方微博账号发布【#当代年轻人从未选择躺平#】该条点赞5.6万,评论4137条,转发数达5000以上。
5月29日及30日
有关“躺平”话题的讨论逐渐增加维度,除了讨论年轻人该不该躺平,还会分析部分年轻人选择躺平的诸多因素,媒体也会发表更具针对性的评论文章,提出建设性的建议。
6月1日后
随着新舆情热点的出现,“躺平”热度逐渐下降。
“躺平”舆情走势(制图:智融网络舆情研究院)
舆情特点
纵观本次舆情事件
呈现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
“躺平”舆情特点(制图:智融网络舆情研究院)
首先是舆情发展态势层面:本次舆情呈现“小众讨论—媒体介入—流量分割—观点对立—话题消散”特点。可以看出,媒体介入是本次舆情爆发的关键节点。此类舆情一旦处理不当容易激化矛盾、引发舆情恶化,但本次舆情总体平稳,未发生明显的恶化现象。
其次是舆论场观点层面:本次舆情中“流量分割”环节较为明显,反对“躺平”的观点首先引发舆论场高度关注,接着各类自媒体集中发布观点,分割不同受众因“躺平”话题聚集的流量。
此外还有社会心理层面:智融网络舆情大数据对“躺平”舆情的地域进行了分析:北京的网民对此事件的关注度最高,其次是广东、上海、江苏、浙江。上述省区市经济相对发达,集中了国内全部“一线城市”,从社会心理层面,可以认为与当地竞争激烈,网民需要发泄的突破口有关。
应对思考
被焦虑“割肉”成就别人的“躺赢”。对于网民来说,日常的生活中总有很多不如意的地方,面对纷繁复杂的网上舆论,如果不加以辨别,容易被“带节奏”,你因“是否躺平”而焦虑的同时,有人正在因你的流量而“躺赢”。
是不是每个小众讨论都有介入的必要?对于媒体和自媒体来说,一些在小众群体中传播的内容,是否适合在大众传播渠道传播应当仔细评估。在本次舆情中,躺平的观点很容易引发消极应对的处事态度,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躺平有引发一种广泛认可的处事哲学的趋势的情况下,媒体理应介入进行正面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