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融观察 | 重庆增加科研创新动力的关键在哪?
优化科研投入,增量转化价值。

智融观察 | 重庆增加科研创新动力的关键在哪?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2021-06-11

中国共产党重庆市第五届委员会第十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中共重庆市委关于深入推动科技创新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决定》,《决定》中对推动重庆科技创新提出了新目标,同时被赋予了重要意义。

一个城市科技创新代的能力就代表一个城市发展的动力。在我国“十四五”规划中,科技创新也是重要议题。重庆的科技创新该往哪个方向发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及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的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决议中,一幅中国创新的画卷缓缓展开:

“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7%以上、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研发经费投入比重提高到8%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超过 17%。”

科研人才与资金投入增长迅速

目前根据重庆市统计局数据,2019年,重庆共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469.57亿元;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为1.99%。全市基础研究经费28.15亿元;应用研究经费45.91亿元;试验发展经费395.51亿元。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经费所占比重分别为6.0%、9.8%和84.2%。

而2019年全国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经费所占比重分别为6.0%、11.3%和82.7%;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2.23%。

对比来说,在基础研究经费上,重庆与全国水平持平,但距离“十四五”规划的8%目标还差2个百分点。而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来看重庆低于全国水平0.24个百分点。而重庆的试验发展经费占比较全国水平高1.5个百分点,相对来说应用研究方面投入占比则低于全国水平1.5个百分点,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重庆科研成果从试验到应用的成果转化阶段存在短板,投入结构需主动调整。

根据数据统计可以看出,重庆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不仅低于全国水平,同时低于其他头部城市。

所以重庆不缺资金,缺的是资金向科研投入的动力。

科技成果转化落地与撬动民间资本成提升科研投入强度关键点

重庆作为内陆国际金融中心城市,民间资本交投活跃。可以尽量发挥重庆金融城优势,所以调动民间资本投入热情,可能将是解题关键。目前来看,重庆可以从两个层面推动资金注入科技研发,持续科技创新。

1.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让科技直接创造价值

目前重庆在“一城引领、多园支撑、点面结合、全域推进”的政策推动下,在科学城已签约项目27个,集聚市级及以上科研平台278个,首先打实了科研成果转化的基础。

但目前国内学术氛围浓厚,科研成果增加速度远高于企业应用新技术的速度,大量科研成功无法转化为经济收入,致使高校对科研成果转化的热衷度低,这也成为目前影响经济效益转化的难点。

6月2日,重庆市科技局、市委组织部、市教委、市财政局、市人力社保局、市知识产权局等六部委联合印发了 《重庆市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实施细则》。《细则》出台了解决科技成果转化具体问题的24项措施,这24项措施在科技成果赋权、科技成果有效供给、科技成果转化要素集聚、科技成果转化便利化服务等四个方面深化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改革。此外,24项措施还提出分领域建设全市分布式中试熟化平台体系。

24项措施实际上是为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经济收入提供了指导。可以发现24项措施意在解决4项根本问题。

1、解决从科研成果到市场应用的最后一个环节;

2、优化政策落地的可操作性;

3、补齐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

4、重点培育科技成果转化的生态。

这也是目前重庆科研转化中所缺少的关键因素。

2. 定制资本良性退出机制,使投资轻松循环滚动

有了有效的转化模式后,科研未产出成果时,依然需要投入,并且这部分投入也是最具风险性同时具有高收益的。如何调动民间资本形成规模效应,将直接影响科研投入结构。重庆具有良好的投资环境基础,社融规模较大。政府主导,全产业链投资的模式可以点代面,撬动民间资本使其发挥出规模效应。

以合肥投资驱动模式为例。合肥本土科研人才基础并不突出,本土也无坚实的产业基础。

首先合肥科创氛围的崛起,离不开国资委拉动的京东方、长鑫等龙头企业落地。

之后,利用在龙头企业优势下,全产业链布局,在产业链上的企业虽然不大,但同样需要资金支持。合肥国资便灵活运用基金这一投资利器,通过国有资本撬动社会资本,以“基金+产业”模式,实现“四两拨千斤”。

最后,合肥市直部门和市属国有企业锻炼出了一批懂产业、通政策、熟悉市场、擅长谈判,精于资本运作的人才队伍,用这些团队逐步打造出完善的风险防范体系,在方案论证的同时,就已预留资本安全退出通道。如此,形成有效机制,大量民间资本才敢放开手投资。

不难看出经济效益的输出与反哺对推动科技研发有轮动效应,一方面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方式方法,另一方面调动民间资本积极性共享风险与收益,未来两方面共同发力,将大幅强化科研创新动力。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欢迎订阅重庆手机报 中国移动用户短信cqsjb10658000。重庆3G门户 手机登录 cq.3g.cn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智融观察 | 重庆增加科研创新动力的关键在哪?

2021-06-11 18:00 来源: 0 条评论

中国共产党重庆市第五届委员会第十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中共重庆市委关于深入推动科技创新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决定》,《决定》中对推动重庆科技创新提出了新目标,同时被赋予了重要意义。

一个城市科技创新代的能力就代表一个城市发展的动力。在我国“十四五”规划中,科技创新也是重要议题。重庆的科技创新该往哪个方向发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及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的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决议中,一幅中国创新的画卷缓缓展开:

“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7%以上、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研发经费投入比重提高到8%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超过 17%。”

科研人才与资金投入增长迅速

目前根据重庆市统计局数据,2019年,重庆共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469.57亿元;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为1.99%。全市基础研究经费28.15亿元;应用研究经费45.91亿元;试验发展经费395.51亿元。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经费所占比重分别为6.0%、9.8%和84.2%。

而2019年全国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经费所占比重分别为6.0%、11.3%和82.7%;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2.23%。

对比来说,在基础研究经费上,重庆与全国水平持平,但距离“十四五”规划的8%目标还差2个百分点。而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来看重庆低于全国水平0.24个百分点。而重庆的试验发展经费占比较全国水平高1.5个百分点,相对来说应用研究方面投入占比则低于全国水平1.5个百分点,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重庆科研成果从试验到应用的成果转化阶段存在短板,投入结构需主动调整。

根据数据统计可以看出,重庆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不仅低于全国水平,同时低于其他头部城市。

所以重庆不缺资金,缺的是资金向科研投入的动力。

科技成果转化落地与撬动民间资本成提升科研投入强度关键点

重庆作为内陆国际金融中心城市,民间资本交投活跃。可以尽量发挥重庆金融城优势,所以调动民间资本投入热情,可能将是解题关键。目前来看,重庆可以从两个层面推动资金注入科技研发,持续科技创新。

1.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让科技直接创造价值

目前重庆在“一城引领、多园支撑、点面结合、全域推进”的政策推动下,在科学城已签约项目27个,集聚市级及以上科研平台278个,首先打实了科研成果转化的基础。

但目前国内学术氛围浓厚,科研成果增加速度远高于企业应用新技术的速度,大量科研成功无法转化为经济收入,致使高校对科研成果转化的热衷度低,这也成为目前影响经济效益转化的难点。

6月2日,重庆市科技局、市委组织部、市教委、市财政局、市人力社保局、市知识产权局等六部委联合印发了 《重庆市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实施细则》。《细则》出台了解决科技成果转化具体问题的24项措施,这24项措施在科技成果赋权、科技成果有效供给、科技成果转化要素集聚、科技成果转化便利化服务等四个方面深化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改革。此外,24项措施还提出分领域建设全市分布式中试熟化平台体系。

24项措施实际上是为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经济收入提供了指导。可以发现24项措施意在解决4项根本问题。

1、解决从科研成果到市场应用的最后一个环节;

2、优化政策落地的可操作性;

3、补齐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

4、重点培育科技成果转化的生态。

这也是目前重庆科研转化中所缺少的关键因素。

2. 定制资本良性退出机制,使投资轻松循环滚动

有了有效的转化模式后,科研未产出成果时,依然需要投入,并且这部分投入也是最具风险性同时具有高收益的。如何调动民间资本形成规模效应,将直接影响科研投入结构。重庆具有良好的投资环境基础,社融规模较大。政府主导,全产业链投资的模式可以点代面,撬动民间资本使其发挥出规模效应。

以合肥投资驱动模式为例。合肥本土科研人才基础并不突出,本土也无坚实的产业基础。

首先合肥科创氛围的崛起,离不开国资委拉动的京东方、长鑫等龙头企业落地。

之后,利用在龙头企业优势下,全产业链布局,在产业链上的企业虽然不大,但同样需要资金支持。合肥国资便灵活运用基金这一投资利器,通过国有资本撬动社会资本,以“基金+产业”模式,实现“四两拨千斤”。

最后,合肥市直部门和市属国有企业锻炼出了一批懂产业、通政策、熟悉市场、擅长谈判,精于资本运作的人才队伍,用这些团队逐步打造出完善的风险防范体系,在方案论证的同时,就已预留资本安全退出通道。如此,形成有效机制,大量民间资本才敢放开手投资。

不难看出经济效益的输出与反哺对推动科技研发有轮动效应,一方面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方式方法,另一方面调动民间资本积极性共享风险与收益,未来两方面共同发力,将大幅强化科研创新动力。


感谢您阅读: 智融观察 | 重庆增加科研创新动力的关键在哪?
虚假新闻投诉致电63080077
[责任编辑: 李想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