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失孤”变“失焦”
近日,电影《失孤》原型郭刚堂在公安机关的帮助下,找到了失散24年的孩子。然而,智融网络舆情研究院注意到,在一片感动声中,舆论的焦点也从公安机关如何寻回被拐儿童,逐渐变为被拐儿童郭新振为何不哭、拐卖嫌疑人家暴前妻、郭新振的养父母与姐姐给他买了车和房,甚至延伸出郭新振不主动找亲生父母的质疑。舆论从“失孤”变为“失焦”,为什么?
舆情回顾:“失孤”如何变“失焦”
7月11日 15:19 《失孤》原型郭刚堂认证账号在今日头条发布消息:今天对于我来说很重要。透漏失散多年的孩子已找到。当晚,极目新闻记者从郭刚堂处确认该消息。
7月13日 10:00,公安部召开发布会,通报“团圆”行动最新成效,并介绍找回被拐儿童案例,其中包括郭刚堂的儿子郭新振,并表示当年拐跑孩子的嫌犯已经落网。犯罪嫌疑人呼某进入公众视野。
在案情事实基本清楚后,大量自媒体开始整合编辑主流媒体的材料与《失孤》的影视资料,《失孤》案热度逐渐上升并达到顶峰,舆情开始围绕“是否该起诉买了被拐儿童的养父母”上进行讨论。
7月13日前后,郭刚堂与儿子郭新振认亲现场的照片被媒体公布出来后,舆情开始往不同的三个方向发展,除了主流媒体继续跟进案件进展外,围绕郭新振和犯罪嫌疑人呼某生活历程两条舆论场支线开始出现,导致舆论“失焦”现象。
我们通过数据看下《失孤》案的传播情况。
(图片来源:智融网络舆情研究院)
首先是郭新振条线。
7月13日,齐鲁晚报开始全程披露消息,依次曝光了11日的认亲现场以及之后的发布会。而发酵方向也出现了拐点。当晚八点半,齐鲁晚报微博发布博文《郭新振得知被拐时专门看了失孤》。给还没蹭上热点的自媒体们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7月14日,话题#郭新振重逢父亲没有哭#与#郭新振为何没有主动找父亲#冲上今日头条热议榜单,大量无认证或认证信息非社会领域的自媒体开始带此话题发文,诸如“郭新振从小就知道自己是拐来的”“郭新振养父母家为其买了车房”等一系列花边型长短文逐渐变多。甚至引出了郭刚堂回应自己家孩子见到自己为何没哭。
嫌疑人呼某条线也同样火热。
同样是7月13日,澎湃新闻、极目新闻与红星新闻则相继开始对被抓嫌犯“呼某”展开了调查报道,《起底《失孤》拐卖嫌犯:多次家暴前妻,母亲丧事未花一分钱》《《失孤》原型拐卖案嫌犯:三次作案均有时任女友参与,弟弟称多年不往来,以后也不会去探视》等类似文章开始占据主流媒体阵地。
原因分析:流量发散变“爆米花”
在智融网络舆情研究院(微信号hlwyqzx)看来,之所以出现舆情走势“失焦”核心就是两个字:
流量
失焦是为了寻找更多流量。在目前网络热点更迭迅速的舆论环境下,热点舆情最佳传播期是三天,在舆情发酵了两天多后,还没有来得及上车蹭到热点的自媒体便会开始想方设法找到新的爆点与角度,不然就只有放弃去蹭下一个热点。这个时间点上往往决定了舆论接下来的走向。
“失焦”也能团结自己的“铁粉”。在算法类媒体平台不断打造认知“同温层”的背景下,通过对自媒体喜好群体的强化性观点注入,可以强化自媒体“人设”,提高关注度和网民粘着度。比如,部分家庭类自媒体围绕郭新振与两个姐姐的关系就是“传统打法”。
于是乎,通过这些强行寻找的不同角度,在吃瓜群众的裹挟中,在媒体平台流量杠杆加持下,不可控的舆情因素开始更加失控。
来看下流量发散之下的关键词云图:
(图片来源:智融网络舆情研究院)
如何避免“失焦”?
智融网络舆情研究院认为,当舆情失焦出现后,监管、平台、媒体三方均有能力、有机会进行有效修正。
从监管角度来看,面对舆论“失焦”,要有一套处理机制,除了保证从调整稿件纠偏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外,也要能溯源。对于部分恶意解读、传播谣言的自媒体依法给予处罚。
从平台角度来想,目前对媒体平台的监管逐步规范,从风险控制的维度上说,也要求平台把握好导向,须知算法倾斜的是流量,但要有人工保证导向的及时干预,避免失焦后的新话题不断冲击主流声音。
从媒体角度来说,无论是主流媒体还是自媒体,热点该不该“蹭”?该怎么“蹭”?必须有一个底线,媒体的流量可能能决定媒体的价值,但媒体的下限却决定存在的意义。对于主流媒体还有一个使命:用自身高质量的内容、及时的信息传播引导舆论,铁肩担道义,不是空话。(文/图 石青川 李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