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石上的刀锋舞蹈 山城磨刀人26载砥砺岁月
推荐 | 要闻 重庆 两江评 | 区县 教育 文艺 | 健康 财经 生活 | 问政 汽车 直播 | 政法 视听 专题 | 鸣家 史家 旅游 | 房产 国企 原创 | 应急 信用 新闻发布
305
记者:刘艳 李靖
编辑:李辉
    “磨剪子嘞——戗菜刀——”喇叭里传来悠长的吆喝声,48岁的王福康扛起行头开始了一天的跑街。
    一根长条木凳,一头绑着磨刀石,另一头钉着木匣,里面装着起子、小铁锤等工具。这些行头,陪伴着王福康,已经在山城重庆走街串巷26年……[详细]
磨刀是个技术活 手艺要精不容易
    15日下午4点,在辗转菜园坝、花卉园等地后,王福康跑街来到加州菜市场。
    “磨刀的来了,把这把菜刀磨下。”市场里水果摊老板递上一把生锈的菜刀。
    王福康扣击了一下菜刀,“好刀,钢火不错。”磨刀久了,刀、剪质量好不好,手上一过,老王心里就有数。
    接过菜刀,骑上长凳,王福康用刷子在刀面上先刷上一层水,随后双手按住菜刀,噌噌地在油石上磨了起来,一会儿,菜刀又被放在表面光滑的青石上继续打磨。期间,老王不时举起菜刀,瞄上一眼。手起手落,动作娴熟优美,宛若舞蹈一般。十几分钟后,原本锈迹斑斑的菜刀闪出寒光,王福康满意地点了点头,那神情就像艺术大师欣赏自己刚完成的佳作。
    “师傅,刀磨得不错哟。”接过磨好的菜刀,水果摊老板很是满意。
    “做了20多年了,老手艺了。”听着有人称赞,王福康笑了。
    王福康是垫江人,初中毕业后,打过一些短工。后来,看镇上有人磨刀,收入还不错,就拜师学起了这门手艺,那年他22岁。不久,他就跟着师傅到重庆主城靠磨刀谋生,一干就是26年。
    “看着容易,做起来不是那么回事。”王福康说,别看就十几分钟,磨好一把刀可不容易,是个技术活儿,磨刀刃前端、中部、后端,各自所需力度都不同。
    他还记得,初入行时,一次帮人磨菜刀,技术不到家,刀没磨锋利,反倒变钝了,这下怎么办?他只好留下押金给客人,带着刀回去找师傅补救。有了这次经历,王福康更是下功夫学习磨刀,“有时晚上睡觉都在想这刀该怎么磨。”
    在慢慢学习和摸索中,王福康手艺也渐渐精进,如今一把菜刀在他手中,十几分钟就被打磨锋利,“以前磨刀,不时用拇指感觉刀刃锋利的程度,现在瞄一眼刀锋就知道刀是否磨好。”王福康对自己的手艺很自信,如果刀不平,刀锋的一条线上会泛白光,而要是成一条线,则说明刀磨好了。
每天早出晚归的王福康,大多在老居民区、菜场等地招揽生意。每一把刀到了他的手中,会被完美地赋予“重生”。 首席记者 李靖 摄
王福康为顾客更换刀把,磨刀时还为刀具配套服务。“如果刀不平,刀锋线上会泛白光,成一条线则说明磨好了。” 首席记者 李靖 摄
靠手艺吃饭活得安心 磨刀这事掺不得假
    手艺好了,生意也渐渐多了。
    王福康说,90年代,磨一把菜刀或剪子1-2元,靠磨刀一天能赚一二十元,“会这门手艺,不愁没饭吃。”
    王福康回忆,当时每天的工作就是扛着长条木凳,跑街揽活。在他的生活中,跑街就是每天除了走街串巷还是走街串巷,“不多走路,哪里有生意嘛?”
    王福康肯跑,那时每天早上7点就出门,晚上6点多才回家,扛着长条木凳,双肩被磨得起了茧子,脚也跑得抬不起来,“都是为了生活。”咬咬牙,坚持了下来,“靠手艺吃饭,这样我活得安心。”
    2000年,王福康把妻儿也接到了城里,一家三口在渝北龙溪镇租了个房屋,“虽然不大,但也算是有个家。”
    干这行久了,王福康自称“脾气有点怪”,要是有客人和他反复讲价,他宁愿不接这单活。不过,只要接下活,不管刀有多钝,他都要磨到好用为止,绝不加价。王福康说,“学艺第一课,师傅讲的就是信誉二字。”
    有一次,看到一同行把刀几乎直立地在磨刀石上打磨,王福康很生气,“这样刀很快就能被磨锋利,但客人拿回去用不了多久又会钝。”在王福康看来,手艺人凭的是个手艺,讲的是个信誉,不然怎么跟顾客交代呢?
老的生铁菜刀,就需要王福康用专门工具处理,这门手艺他已干了26年。 首席记者 李靖 摄
时代变迁生意艰难 同行越来越少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王福康明显感觉到要磨刀的人越来越少,“现在用铁刀的少了,刀用坏了就扔,磨刀生意冷清了不少。”
    “一天有两三个居民找我磨刀就不错了。”面对都市里高耸入云的楼房,王福康有时觉得扯破嗓子吆喝也不管用,就用喇叭录好吆喝声,放大音量在高楼大厦间喊来喊去。
    有时,他也会碰壁,“如今,小区管理越来越严,想进去揽活不容易,于是生意更加冷清。”对于王福康来说,冷清的不仅仅是生意,还有因吆喝无人回应而微感失落的心……
    “生活水平提高了,磨刀价格也涨到了5块钱一把。”王福康说,现在他主要的生意是给餐馆、菜市场、布艺店等磨菜刀、裁缝刀,一些客人觉得他手艺不错,就留了他电话,有需要时就找他。“今天(15日)上午才去了菜园坝皮革市场,磨了二三十把剪刀。”他说,这些加起来,生意好时,一个月能赚一两千元。
    “干活辛苦,钱也不好赚,干这行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了。”王福康有些伤感,以前一起拜师学艺的二十多个师兄们,大多转行,学起了修电视、冰箱等,现在还在磨刀的只有五六个人了。
    在时代的变迁中,老王的工具箱也有了变化。几年前,工具箱里增加了一个电动砂轮,“菜刀用的时间长了刀刃会钝,就需要锵薄。现在有些刀,钢太硬,如果用钢铲锵太费时。”老王打趣说,他也与时俱进了一回,买了个电动砂轮来处理。
    不过,到最后打磨刀锋,王福康还是坚持用磨刀石,“没有油石磨不薄,没有青石磨不快。”20多年来,老王最信任的还是这些石头和自己的手。
“没有油石磨不薄,没有青石磨不快。”王福康买了电动砂轮,但20多年来,他最信任的还是自己的石头和手。 首席记者 李靖 摄
还想再干20年 把磨刀手艺传下去
    在加州菜市场口,王福康磨着刀,不时有人上前围观,小朋友是好奇,中年人是怀旧。每当这时,王福康都笑呵呵地和人聊上几句。王福康说,这时他总能找到一丝成就感,觉得还有人在关注这门手艺,而他也把自己当成了这门手艺的一个传播者。
    “磨刀是门手艺,也是一个老行当了。”王福康说,这辈子,他就学会了这一个手艺,也想把这个手艺传下去。
    “年轻人都不愿干这行。”王福康有些伤感,他本想将他这门手艺传给儿子,但小伙子觉得没前途,学了理发。
    王福康说,曾经有人看到他磨刀,也想来学艺,但是跟着跑了几天,一看太累,就打起了退堂鼓。其实,王福康心里也认为,磨刀是没有大出息的活计,又累,让人跟着他学这门手艺谋生不现实。不过,王福康说,他还想再干20年。
    “现在妻子在一家超市上班,儿子也工作了。”王福康说,每天走街串巷磨刀,干活的时候还可以和市民聊聊天,一旦闲下来怕是不习惯。(记者 刘艳/文)
王福康周边邻居做些小生意,碰到了他都会帮忙磨个刀。王福康靠着手艺,扛着自己的生活,磨了26年的刀,很想把这门手艺传下去。 首席记者 李靖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