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实干树形象 实绩惠民生]一句承诺,4年帮上万留守儿童父母返乡就业

来源:华龙网-重庆晨报2017-08-03

  8月1日,中建三局重庆分公司党委书记熊锐(左)在施工工地慰问高温下的一线农民工。 记者 陈均俊 摄

  盛夏时节的8月1日,朝天门附近的光控中心项目部里几名工人正趁着高温休息时间聊天,七嘴八舌地说起了房子和车子,就问吕朝胜和洪武燕两口子,“你们在县城买的房子好久装修哦?”

  吕朝胜刚要开口,话就被妻子洪武燕抢了过去,“我们再辛苦辛苦,年底就装,还要装得舒适豪华点。搬了家我们就是城里人了。”

  吕朝胜夫妇告诉记者,这一切都得益于中建三局重庆分公司 “让留守儿童父母返乡就业”的承诺,从浙江回到重庆后,两口子靠着4年来在工地上每月1.5万元的工钱和家里积蓄,今年在垫江县城买了上百平方米的楼房。

  一对夫妇

  外地务工4年没回家女儿都怯生

  吕朝胜16岁开始出门打工,“家里人多,经济也困难,我就想着在老家给人盖了一年的房,有点手艺,该出去挣钱了。”

  1990年春节刚过,吕朝胜从老家垫江前往武汉投奔在工地上当砌筑工的老乡。之后,他又辗转到广东、福建,8年后开始长期在浙江温州工地上务工。

  从一个人打工到婚后和妻子一起去打工,两口子心里最放不下和最舍不得的是家里的两个孩子。

  “我们当时也想把孩子接到浙江,一家人团聚,可是条件不允许。”吕朝胜说,他们只能狠狠心把一对女儿交给乡下的老人带。

  他们和孩子分离时间最长有4年,记忆犹新。

  “大的姑娘才5岁,我们上车前,孩子边追边说‘妈妈,妈妈,我也要去’。我的泪哗地就流了出来,哪个父母不心疼孩子嘛。在工地上看到别人的孩子,我就想孩子,想得哭。”洪武燕说,那几年过春节一直想回家,不是买不上车票就是工期紧张,“4年后回来,孩子一看到我们,认倒是认得,就是有点胆怯,不敢像别人家孩子和父母拥抱。”

  孩子们逐渐长大,老人们也日渐衰老,吕朝胜夫妇一直想回到重庆谋一份生计,主要是方便照顾老人和孩子——但都因打听不到合适稳定的工作而放弃。

  一句承诺

  4年解决了上万人回乡实现就业

  2013年春节,族人吕仁权在赶场路上遇到了吕朝胜夫妇,给他们带来的好消息,让他们下定了在家乡就业的决心。

  “2013年,我当时带着一帮工人在江北嘴国金中心干活,中建三局重庆分公司党委书记熊锐给我们说,公司党委会研究决定帮助在外务工的人回来就业,每年提供2000-3000个工作岗位,让我们回乡宣传一下。”重庆永和建筑劳务有限公司光控项目负责人吕仁权说。

  包括吕朝胜在内的很多人在那个春节一直反复问吕仁权,工钱稳不稳当。

  吕仁权用“每年大年三十前差的钱绝对送到家,你看我送钱送得都摔伤了”的承诺告诉村人:工钱稳当,工期稳定。

  中建三局重庆分公司党委书记熊锐坦言,“让留守儿童父母返乡就业”是2013年春节前党委会讨论决定的每年都实施的一项计划,动机是央企要为地方排忧解难、履行服务社会的责任,而且当时才成立3年的分公司也有了一定的市场。

  “刚开始,我们也觉得有一定难度。留守儿童的父母信不信,其次是他们担心工资能不能得到保证。我们既然作出了承诺,就要去完成。”熊锐说,事实证明,通过“按时发放工资、培训提升农民工技能、健康体检全覆盖、关爱农民工子女、优秀农民工可进入公司、评选十佳工匠”等系列办法,“让留守儿童父母返乡就业”计划实施4年来已解决了上万人的就业问题。

  “这个承诺我们会继续进行下去。”熊锐说,企业需要一批稳定的人才作为中坚力量,农民工也需要一个稳定的工作岗位,这种双方的相互需求,通过实施“让留守儿童父母返乡就业”计划变成了现实。

  中建三局重庆分公司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公司已经与38个固定的劳务公司形成长期合作关系,带动了130多个村庄的青壮年群体化在公司就业。

  吕朝胜夫妇的“顶头上司”吕仁权说,他所在的垫江县高峰镇建兴村,2000多人的村里有1/5的青壮年在中建三局重庆分公司就业,他所带的劳务队伍也从最初的几十个人发展到了几百人,尤其是这几年新加入的工人几乎都是原来在外地的务工者,工作岗位包括砌筑工、抹灰工、二次钢筋工、木工、混凝土工等工种。

  “我们村在中建三局务工的家庭,基本都实现了农村老家盖新房,或者在垫江县城及重庆市区买房,家庭交通工具也从摩托车变成了4轮的小轿车。老家修路、建学校、帮贫困学生,我们都是率先掏钱帮扶,挣到钱了就要回报家乡。”吕仁权说。记者陈均俊

点击进入专题

相关新闻
精品栏目

在重庆遇见更好的自己

指尖上的精雕生活

智博会上“触碰”未来

景美人少的原生态避暑地

热门推荐

亚运会女排小组赛

贫困县里的音乐盛宴

街头诈骗现形记

体操房里的夏天

陈坤:行走的力量

吴奇隆变身"男月嫂"

返回顶部
重庆新闻原创视听问政生活

华龙网 www.cqnews.net 触屏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00-2015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图库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亲子 直播 | 文艺 教育 科普 安监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宅购 地图 | 麻哥辣妹 3c家居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实干树形象 实绩惠民生]一句承诺,4年帮上万留守儿童父母返乡就业

2017-08-03 07:56:52 来源: 0 条评论

  8月1日,中建三局重庆分公司党委书记熊锐(左)在施工工地慰问高温下的一线农民工。 记者 陈均俊 摄

  盛夏时节的8月1日,朝天门附近的光控中心项目部里几名工人正趁着高温休息时间聊天,七嘴八舌地说起了房子和车子,就问吕朝胜和洪武燕两口子,“你们在县城买的房子好久装修哦?”

  吕朝胜刚要开口,话就被妻子洪武燕抢了过去,“我们再辛苦辛苦,年底就装,还要装得舒适豪华点。搬了家我们就是城里人了。”

  吕朝胜夫妇告诉记者,这一切都得益于中建三局重庆分公司 “让留守儿童父母返乡就业”的承诺,从浙江回到重庆后,两口子靠着4年来在工地上每月1.5万元的工钱和家里积蓄,今年在垫江县城买了上百平方米的楼房。

  一对夫妇

  外地务工4年没回家女儿都怯生

  吕朝胜16岁开始出门打工,“家里人多,经济也困难,我就想着在老家给人盖了一年的房,有点手艺,该出去挣钱了。”

  1990年春节刚过,吕朝胜从老家垫江前往武汉投奔在工地上当砌筑工的老乡。之后,他又辗转到广东、福建,8年后开始长期在浙江温州工地上务工。

  从一个人打工到婚后和妻子一起去打工,两口子心里最放不下和最舍不得的是家里的两个孩子。

  “我们当时也想把孩子接到浙江,一家人团聚,可是条件不允许。”吕朝胜说,他们只能狠狠心把一对女儿交给乡下的老人带。

  他们和孩子分离时间最长有4年,记忆犹新。

  “大的姑娘才5岁,我们上车前,孩子边追边说‘妈妈,妈妈,我也要去’。我的泪哗地就流了出来,哪个父母不心疼孩子嘛。在工地上看到别人的孩子,我就想孩子,想得哭。”洪武燕说,那几年过春节一直想回家,不是买不上车票就是工期紧张,“4年后回来,孩子一看到我们,认倒是认得,就是有点胆怯,不敢像别人家孩子和父母拥抱。”

  孩子们逐渐长大,老人们也日渐衰老,吕朝胜夫妇一直想回到重庆谋一份生计,主要是方便照顾老人和孩子——但都因打听不到合适稳定的工作而放弃。

  一句承诺

  4年解决了上万人回乡实现就业

  2013年春节,族人吕仁权在赶场路上遇到了吕朝胜夫妇,给他们带来的好消息,让他们下定了在家乡就业的决心。

  “2013年,我当时带着一帮工人在江北嘴国金中心干活,中建三局重庆分公司党委书记熊锐给我们说,公司党委会研究决定帮助在外务工的人回来就业,每年提供2000-3000个工作岗位,让我们回乡宣传一下。”重庆永和建筑劳务有限公司光控项目负责人吕仁权说。

  包括吕朝胜在内的很多人在那个春节一直反复问吕仁权,工钱稳不稳当。

  吕仁权用“每年大年三十前差的钱绝对送到家,你看我送钱送得都摔伤了”的承诺告诉村人:工钱稳当,工期稳定。

  中建三局重庆分公司党委书记熊锐坦言,“让留守儿童父母返乡就业”是2013年春节前党委会讨论决定的每年都实施的一项计划,动机是央企要为地方排忧解难、履行服务社会的责任,而且当时才成立3年的分公司也有了一定的市场。

  “刚开始,我们也觉得有一定难度。留守儿童的父母信不信,其次是他们担心工资能不能得到保证。我们既然作出了承诺,就要去完成。”熊锐说,事实证明,通过“按时发放工资、培训提升农民工技能、健康体检全覆盖、关爱农民工子女、优秀农民工可进入公司、评选十佳工匠”等系列办法,“让留守儿童父母返乡就业”计划实施4年来已解决了上万人的就业问题。

  “这个承诺我们会继续进行下去。”熊锐说,企业需要一批稳定的人才作为中坚力量,农民工也需要一个稳定的工作岗位,这种双方的相互需求,通过实施“让留守儿童父母返乡就业”计划变成了现实。

  中建三局重庆分公司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公司已经与38个固定的劳务公司形成长期合作关系,带动了130多个村庄的青壮年群体化在公司就业。

  吕朝胜夫妇的“顶头上司”吕仁权说,他所在的垫江县高峰镇建兴村,2000多人的村里有1/5的青壮年在中建三局重庆分公司就业,他所带的劳务队伍也从最初的几十个人发展到了几百人,尤其是这几年新加入的工人几乎都是原来在外地的务工者,工作岗位包括砌筑工、抹灰工、二次钢筋工、木工、混凝土工等工种。

  “我们村在中建三局务工的家庭,基本都实现了农村老家盖新房,或者在垫江县城及重庆市区买房,家庭交通工具也从摩托车变成了4轮的小轿车。老家修路、建学校、帮贫困学生,我们都是率先掏钱帮扶,挣到钱了就要回报家乡。”吕仁权说。记者陈均俊

点击进入专题

[责任编辑: 白永茂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