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的第一个节气。“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是天文意义上春天的开始。立春之后,万物复苏、生机勃勃,四季交替周而复始。

立春期间,气温上升,日照、降雨趋于增多,对全国大多数地区来说,立春即是春天的前奏。

雨水一般从公历2月18日或19日开始,此时,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故而称为雨水。 进入雨水节气,全国大部分地区严寒多雪之时已过,气温回暖,有利于越冬作物返青或生长。

与之相关的民俗主要有“补天穿”、“拉保保”、“撞拜寄”等。

古称“启蛰”,此前,昆虫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到了惊蛰时节,天上的春雷惊醒蛰居的动物,称为“惊”。实际上,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大地回春,天气变暖才是使它们结束冬眠、“惊而出走”的原因。

惊蛰的主要习俗有祭白虎、驱虫、炒豆、吃梨等。

“春雨惊春清谷天”,太阳达到黄经0度,这天昼夜长短平均,正当春季九十日之半,故称为“春分”。春分时节大部分地区杨柳青青、莺飞草长,小麦拔节、油菜花香,桃红李白迎春黄,华南地区更是一派暮春景象。

春分的主要习俗有立蛋、踏青、吃野菜等。

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二十四节气中,清明是唯一一个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日子。节气的清明,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机;节日的清明,是民间寄放情感和慰劳自己的传统日子。

清明的主要习俗有:禁火、扫墓、踏青、插柳、荡秋千、放风筝、蹴鞠等。

谷雨,源自古人“雨生百谷”之说。谷雨将“谷”和“雨”联系起来,蕴涵着“雨生百谷”之意,反映了谷雨的农业气候意义。谷雨节气的到来意味着寒潮天气基本画上句号,气温攀升的速度加快。

谷雨时节,谷雨茶、走谷雨、祭祀文祖仓颉、食香椿等习俗广为流传。

立夏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古人认为“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假”是大的意思,“假大”指植物拔节长大,进入快速生长期。人们习惯上把立夏当作是温度明显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生长旺季的一个重要节气。

立夏有“秤人”、挂蛋、吃立夏饭和喝“驻色酒”等习俗。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四月中,小满者,物至于此小得盈满。”小满的含义即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所以叫小满。

小满的主要习俗有:抢水、祭车神、蚕神诞辰、食苦菜、夏忙会等。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芒种的字面意思是“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芒种”二字表明一切作物都在“忙种”了,是农事最为繁忙的时节。

芒种主要习俗有安苗、送花神、打泥巴仗、煮梅等。

每年6月21日或22日是夏至日,此时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的白昼最长,且越往北越长。据《恪遵宪度抄本》:“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对于古人来说,夏至既是节气,也是节日,称为“夏节”或“夏至节”。

夏至民间有消夏避伏、吃面条、食粽子等风俗。

小暑意为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六月节……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小暑的标志是出梅,入伏。

民间有小暑“食新”的习俗,即在小暑过后尝新米。

“大暑”“小暑”都是反映夏季炎热程度的节气,“大暑”表示炎热至极。《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中,……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这时正值中伏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一年中最热时期,也是喜温作物生长最快的时期。 大暑也是农业活动较多的时节。

大暑期间民间有饮伏茶,晒伏姜,烧伏香,喝羊肉汤习惯。

立秋意味着秋天的开始,暑去凉来,禾谷成熟。“立秋”后天高气爽,月明风清,气温逐渐降低。“早立秋冷飕飕,晚立秋热死牛”,“立秋”的早晚有很大区别,提醒人们不要大意,“立秋”后可能还有“秋老虎”。同时,“立秋”标志着开始收获,春华秋实指的就是作物成熟,开始兑现春天的承诺。  

在我国广大农村,立秋这天,还有以西瓜、四季豆尝新、奠祖的风俗。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暑即为“出暑”,是炎热离开的意思,意味着炎热的夏天即将结束,气温逐渐下降。

处暑之后,秋意渐浓,正是人们畅游郊野、迎秋赏景的好时节。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八月节。秋属金,金色白,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白露时节,气温渐凉,此时天气逐渐转凉,夜间水汽凝结在叶子上面,清晨时分结成露珠。进入白露,送走高温酷暑,也迎来了气候宜人的收获季节。

进入秋季,气温逐渐下降。因此,白露时节的习俗大多通过吃一些食物来补充身体能量,为进入寒冬做好准备。

秋分之“分”为“半”之意。秋分之日全球大部昼夜均分,各12小时。秋分后,阳光直射的位置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开始昼短夜长。《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八月中……分者平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秋分”正好是从立秋到霜降90天的一半。

我国自2018年起,将每年农历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寒露时的气温比白露时更低,地面的露水快要凝结成霜了。寒露是气候从凉爽到寒冷的过渡。

寒露时节,北方地区白云红叶,偶见早霜,南方也秋意渐浓。这一时节的农历九月又称“菊月”,此时菊花竞相盛开,是寒露时节最具代表性的花卉。

霜降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霜降表示天气更冷了,露水凝结成霜。初霜出现,之后就是立冬节气,意味着冬天即将到来。

在我国的一些地方,霜降时节要吃红柿子。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立,建始也”,又说:“冬,终也,万物收藏也。”意思是说冬季自此开始,农作物全部收晒完毕、收藏入库,动物也已藏起来准备冬眠。

按《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十月中,雨下而为寒气所薄,故凝而为雪。小者未盛之辞。”进入该节气,我国广大地区西北风开始成为常客,气温下降,逐渐降到0℃以下。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大雪,十一月节。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矣”。大雪,顾名思义,雪量大,天气更冷了。大雪节气表示降大雪的起始时间和雪量程度,它和小雪、雨水、谷雨等节气一样,都是直接反映降水的节气。

腌肉、打雪仗、赏雪景、进补都是大雪节气的民俗。

冬至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定的节气之一,古称“日短”或“日短至”。冬至这天,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最短、夜晚最长。冬至过后,我国各地气候都进入最寒冷的阶段。

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

小寒是反映气候的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十二月节,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则大矣。”冷气积久而寒,小寒是天气寒冷但还没有到极点的意思。

进入小寒,年味渐浓,人们开始陆续为即将到来的春节作准备。

同“小寒”一样,“大寒”也是表示天气寒冷程度的节气。大寒,意谓酷寒,极冷。《授时通考·天时》引《三礼义宗》:“大寒为中者,上形于小寒,故谓之大……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

大寒时节,寒潮南下频繁,是我国大部分地区一年中的最冷时期。

24节气倒计时绝了,一起来品“冬奥开幕式诗词大会”

“春风如贵客,一到便繁华”“天地始交,万物并秀”“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的倒计时方式,以中国二十四节气的时间推进感,取代传统的阿拉伯数字倒数方式,在开幕式一开篇就向世界展现本届开幕式的中国风格、中国气质。

更多》
立春偶成
律回岁晚冰霜少
春到人间草木知
便觉眼前生意满
东风吹水绿参差
小满
夜莺啼绿柳
皓月醒长空
最爱垄头麦
迎风笑落红
立秋
兹晨戒流火
商飙早已惊
云天收夏色
木叶动秋声
问刘十九
绿蚁新醅酒
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
能饮一杯无
  •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