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红叶醉 巫山云雨飞
浩荡长江穿越巫山山脉,孕育出中华版图腹心区域的壮美三峡。三峡之腹心,在巫山;重庆的东大门,是巫山。巴楚文化、神女文化衍生交融,巫咸、巫姑等十巫集于此,演绎上古有关巫的神话。小三峡、神女峰、当阳大峡谷、巫山博物馆等一批国家5A、4A、3A级景区集群在这里汇聚。巫山,注定成为神奇灵秀的土地。

江山红叶醉 巫山云雨飞

来源:华龙网-重庆日报2019-07-08

“巫山人”左侧下牙床。

大溪文化遗址发掘现场。

国家AAA级景区巫山博物馆。

神女峰云雨。

巫山小三峡鱼头湾。

小三峡猕猴。

巫山脆李。

高峡平湖

浩荡长江穿越巫山山脉,孕育出中华版图腹心区域的壮美三峡。

三峡之腹心,在巫山;重庆的东大门,是巫山。

巴楚文化、神女文化衍生交融,巫咸、巫姑等十巫集于此,演绎上古有关巫的神话。

小三峡、神女峰、当阳大峡谷、巫山博物馆等一批国家5A、4A、3A级景区集群在这里汇聚。

巫山,注定成为神奇灵秀的土地。

200万年前,龙骨坡巫山人在此生息繁衍。

6000年前,以新石器为代表的大溪文化由此发轫,为长江文明增添了蕴藉灿烂的篇章。

2000多年来,李白、杜甫、元稹等历代诗文大家无不吟咏巫山风物,诠释“行到巫山必有诗”的赞誉。“汉水波浪远,巫山云雨飞”等6000余首华章经典,滋养了这块山水厚重的文化血脉。

居渝东门户,拥3000平方公里土地,融自然山水之美、历史人文之美、风土人情之美于一体的巫山,深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念好山字经,做好水文章,打好文化牌,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必将成为越来越多人的诗和远方!

龙骨坡 一个山寨的传奇

北纬30度线上,分布着许多千古之谜,如埃及金字塔、百慕大三角、神农架“野人”……

长江三峡,恰巧也在这条被科学家称为“神秘的纬度线”上。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黄万波,毕生致力于在华夏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孜孜不倦地探求,要找到古人类在中国大陆上生活繁衍的证据,告诉那些始终宣称地球上的人类全是从东非大裂谷走出来的人们,中国也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

1984年7月,黄万波初到巫山,看到峻茂的森林、挺拔的山峰和奔腾的河流,心跳一次次加快。似乎,有一个惊天的秘密在等待他揭开朦胧的面纱。

他的大脑闪过这样一个问号:长江三峡这块处女地,会不会是中华远古文明的摇篮呢?

带着这个问题,他开始行动。

摊开地图,黄万波的目光停留在庙宇镇。庙宇镇距县城60公里,海拔800多米,离长江直线距离不足5公里,近万亩的小平原四周群山环绕,一条季节性河流蜿蜒穿过。这,都是远古人类生活的绝佳条件。

黄万波带领着科考队,顶着骄阳来到庙宇镇,不顾疲劳和酷暑,找到当地最负盛名的龙洞。

在这个4000平方米的山洞里,他们从一堆灰黄色的砂土中,采集到一些哺育动物牙齿和骨头化石。这个神秘空旷的山洞,难道就是几百万年前老祖先的栖身之所?然而,希望很快就破灭了,这些石化并不严重的动物骨骼,所传递的信息距离他们的期望相差甚远。

就在队员们有些灰心时,一个消息,却带来了新的希望。

黄万波得知,当地一个叫牟之富的赤脚医生,长期在龙骨坡上挖掘大量龙骨当中药。

龙骨即动物化石,其成因是在动物被泥土掩埋后,骨骼中有机质被地下水溶解、流失,水中的钙等矿物质则沉淀下来,经长期置换,骨的本质完全改变,但仍然保持骨的原始形态而成为化石。

黄万波和队员们随牟之富来到了这个叫龙骨坡的地方,放眼望去,满地皆是远古化石的碎片。黄万波欣喜若狂,仿佛找到了打开神秘宝库的钥匙,并决定正式申报立项。

1985年初,黄万波向四川省文化厅报告了考察的初步成果及设想。同年秋,经批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重庆自然博物馆、万县博物馆及巫山县文物管理所正式组建长江三峡考古队,并于当年10月4日正式发掘。

第十天,奇迹发生了。

1985年10月13日13时许,天空万里无云,正在对化石进行分类的黄万波,目光停留在了一段化石骨片上。

因泥土太厚无法辨认属性,但根据形态判定是一段下颌骨,他小心翼翼地把附着的泥土清除后,不禁怦然心动。

没错!一段左侧下牙床,是下第四臼齿和下第一臼齿,性质与大猿相似,细瞧尺寸比大猿小,通过研讨无疑是人属的。从牙面磨蚀程度就可以看出来自老年女性个体——“巫山老母”被唤醒!

一年后,一颗儿童的上内侧门齿又被发现,这是一位待字闺中的“巫山少女”。

平地一声惊雷,打破了龙骨坡的寂静——龙骨坡人横空出世。这个重要的发现,填补了我国早期人类化石的空白,迅速在世界考古界引起轰动。

至今,工作人员已对该遗址进行了四个阶段发掘,出土了包括步氏巨猿、剑齿虎、小种大熊猫等116种早更新世初期的哺乳动物化石,还有1000余件精美的石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龙骨坡发现了大量集中堆放的动物后腿骨化石,表明当时已出现了狩猎行为。学术界把这些文化遗存命名为“龙骨坡文化”。

1995年,国内外专家通过对龙骨坡人的各种测试和研究,将其定名为“直立人巫山亚种”,称之为“巫山人”。“巫山人”距今约201-204万年,比元谋人早20多万年。1996年,龙骨坡遗址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随后,在龙骨坡遗址周边,先后发掘出190万年左右的湖北建始人、1.5万年的巫山河梁人……构成完整清晰的古人类生存链条。巫山人的存在和繁衍,证明人类早在200万年前就已经出现在东亚,是直立人的先辈。

目前,龙骨坡遗址正在进行危岩加固和建保护棚等预防性措施,将展开持续发掘,打造巫山龙骨坡遗址公园,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巫山东亚型人——这个山寨的秘密,正一层层揭开其神秘的面纱……

大溪 一处聚落的探秘

从龙骨坡到大溪,在巫山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早期人类繁衍生息,从未间断。

每一次发现,在震惊世人的同时,也留下了无数难解的谜团。

早在1925年前后,美国人纳尔逊于长江三峡沿岸,发现了一些新石器时代遗址,其中就包括大溪遗址。

新中国成立后,四川省博物馆等单位自1958年开始对此进行调查和系统发掘,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从上世纪70年代初开始,考古界逐渐把以重庆市巫山县大溪遗址为代表、距今6500-5300年的人类遗存统称作“大溪文化”。

大溪文化是一种分布于中国长江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目前已知的大溪文化,西起瞿塘峡东口,东到武汉一带,南达洞庭湖周围,北抵荆山和大洪山南麓,横跨湘、鄂、渝等地。数百处大溪文化遗址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巫山县大溪遗址和巫山县大水田遗址。

大溪先民的陶器制作技术纯熟,流行“外红内黑”,器物特征鲜明,除常见的红陶、灰陶之外,还有代表新石器时代特殊制陶术的黑陶、白陶,器类涉及炊煮、饮食、盥洗、储存等多种用途。先民们在红色陶衣之上描绘黑彩,图案有的似绞拧的绳索、有的似横卧的“人”字,有的似花叶、水波、渔网,在以平行线条为间隔的区域间或连续或对称,表现出一种原始但细致的秩序感,同时又透着来自山野的生命气息。

大溪遗址中,有用鱼进行陪葬、祭祀的现象,最多的有7条鱼:有的放在墓主身上,有的在墓主脚旁,有的在墓主双臂下,有的含于墓主口中。

墓葬随葬品多寡不一,说明私有财产开始出现,并且有了明显的贫富分化。祭祀坑和祭坛的发现,显示原始信仰和宗教已经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更大的谜题,来自大溪文化遗址中的屈肢墓葬。

在这里,400余座墓葬被发现,而屈肢葬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葬式,可以分为仰身屈肢、俯身屈肢、以及侧身屈肢等几种形式,下肢往往弯曲程度很大,据推测可能是将尸体捆绑后埋葬造成的。

只是,这种现象,在中国其他新石器时代文化中极为少见,当时的人们为什么选择这样的葬式:是为了模仿人类睡眠的姿势,希望死者安息;还是模拟胎儿的状态,祈求生命轮回;或者是捆绑灵巧的躯体,禁止到处游走?也有人说这是由生前身份决定的,直者为贵族、屈肢为奴隶……

大溪人,用最原始的方式,追逐“天人合一”的崇高境界。

随着三峡工程的建设,2001年,重庆考古所对大溪遗址进行了大规模的抢救性发掘,出土珍贵文物1700余件,收藏在巫山博物馆,向游客开放,默默讲述着几千年前的故事…… 

神女峰 一块石头的痴情

神女峰,古老中国最痴情的一块石头,神秘东方最多梦的一块石头。

距巫山县城东约15公里处的巫峡北岸,一座巨石突兀于青峰云霞之中,宛若一个亭亭玉立的少女,含情脉脉,妩媚动人,樵夫渔人十分喜爱她,亲切地称她“巫山神女”。

如此神异灵性的石头,自然会被先民赋予种种神秘浪漫的神话传说。

相传,巫山神女乃赤帝之女,名瑶姬,未嫁而卒,葬于巫山之阳。宋玉《高唐赋》记载,楚怀王游高唐,昼寝,梦与其神相遇,自称“巫山之女”。此女临别时说:“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从此,巫山云雨成了一个与爱紧密相连的、有温度的词语,巫山神女成了神秘浪漫、豪情奔放的爱的化身。

可在巫山,关于神女峰,还有一个更加广为人知的故事:

很久以前,神女瑶姬化为凡间女子,与渔村孤儿江生结为夫妻。

为了让瑶姬过上好日子,江生和渔村中的其他男子一样早出晚归外出捕鱼。

不幸的是,某天江上突起狂风暴雨,村中渔民陆续回家了,唯独江生不见踪影。

从此,瑶姬就站在江边最高的峰顶眺望等候,一天一天,一月一月,一年一年,最终伫立成石。

因为爱,人化为石,在这个更有烟火气息的故事里,爱的坚贞被放大,被推上了爱情意义的巅峰。

于是,元稹在悼念亡妻时会遥想神女峰,写下“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千古佳句。

神女峰因其宛若绰约多姿的少女、萦绕着飘渺云雾及其神秘浪漫的传说,吸引了历代无数文人墨客,为其留下了灿若繁星的诗篇。

屈原《九歌·山鬼》中写道:“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

刘禹锡《巫山神女庙》这样描写:“巫山十二郁苍苍,片石亭亭号女郎。”

凝望神女的舒婷则发出了另一种感叹:“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

“神女向高唐,巫山下夕阳。”神女,东方爱神;巫山,神女恋城。神女峰之上,变幻莫测的巫山云雨,似乎总在讲述着关于爱情,关于城市的故事。

如今,为发展全域旅游,巫山已建成4A级神女景区,打通了南北旅游环线,建成神女观光步道、神女天梯、神女索道,全力打造“相遇、相识、相知、相恋、相守”为主题的神女恋城,每年举办“神女峰下相亲会”,吸引全国各地青年男女在神女峰下追寻属于自己的爱情……

昔日只能在游船上仰视的神女峰,已实现“720度”无死角环视。神女景区南北环线,已成为携手赏红叶、相伴观云雨的最佳所在。

小三峡 一声猿啼的轮回

或许只是巧合,或许不止是巧合——神奇的巫山,似乎和灵长类动物都特别有渊源。

长江自西向东过境,把巫山切割成江南江北两大板块。在江南,由一块门齿化石,顺藤摸瓜发现了200万年前的巫山人;在江北,巫山小三峡5A级景区里一群3000多只活蹦乱跳的猕猴,再现着李白“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美妙意境。

这群猕猴,大有来历。

上世纪80年代前,巫山大宁河小三峡尚属穷乡僻壤。当地村民要把“生米”做成“熟饭”,没有钱买煤炭,也没有路运煤炭,更别说天然气了。唯一的办法,就是进峡砍伐柴禾。天长日久,峡谷植被遭到破坏,动物生存家园不保,两岸猴去无踪。

上世纪80年代初,小三峡被开发成为旅游景区。没有丰厚的植被、没有悦耳的猿声,无疑是最大的缺陷。

为此,巫山林业部门专门聘请28个护林员,对植被进行管护,并给当地村民发放煤炭补贴,让他们改变生活方式不再上山砍柴。

植被恢复了,猴子回来了。这些年来,老猴生小猴,小猴长大了又生小猴……新老猕猴自由组合恩恩爱爱,又经过多年的繁衍和保护,小三峡猕猴由少到多,终于成群,随处可见,成为当地独特的风景。

同时,为避免猕猴与农民“争粮”,巫山把居住在山上的部分村民搬迁到山下,还聘请了专职“猴保姆”,定期、定点投放猴粮,风雨无阻。

肚子吃饱了,猴儿变乖了。每当游船经过,这些顽皮的家伙总会在峡谷两岸的“天然舞台”上蹿下跳,表演他们与生俱来的攀岩绝技秋千杂耍向游客炫酷,引得满船惊呼满峡欢笑……

“巫山小三峡的猕猴幸福指数真高。上可到大昌古镇观光,下可到曲尺品尝巫山脆李,好安逸哟!”有游客对猕猴羡慕不已道出心声。

猕猴,这群巫山的生态宝贝,“走失”后回来了!

巫山人经过不懈努力,恢复了生态,重现了猿声。

红叶 一座城市的品格

秋冬时节游巫山,不仅可以闻得猿声见到猕猴,还可以观赏满山红叶。

红叶,这枚巫山的三大生态宝贝之一,在长江巫峡和巫山小三峡两岸随处可见,层林尽染美轮美奂。“满山红叶似彩霞,彩霞年年映三峡。”上世纪80年代初的一部经典电影《等到满山红叶时》,说的就是巫山红叶。

巫山红叶红如火、艳似霞,红得非常热烈。

唐朝诗人乔知之就在《巫山高》中写道:“楚云何逶迤,红树日葱。”

近代作家描写巫山红叶的散文《江山红叶》,于2008年入编七年级下册《语文读本》。

吮吸大江精髓,依傍石壁千仞,独具山魂水魄。在大江大峡的特殊地理环境和气候环境中不屈不折顽强生长的巫山红叶,有男儿的雄壮、女儿的柔美;有傲岸的气质、执著的精神。

巫山红叶,江山之美,城市品格。

这品格,与自强不息、不甘落后,不等不靠、主动作为,敢于牺牲、战天斗地的下庄精神一脉相承。下庄精神传递出一种信仰,一种热望,一种对幸福的追求,让勤劳的巫山人积累了最宝贵最根本的经验,体现出一种穷当益坚的引领,一场凤凰涅槃的激荡。不等不靠,凸显出主观能动作用;众志成城,洋溢着熨帖人心的力量。

三峡库区蓄水后,江、山、红叶三位一体,展现出高峡平湖与漫山红叶交相辉映的壮丽新景观。

巫山红叶面积最大、品种最多、绽放最晚、观赏期最长、景观最立体。而且,巫山是国内唯一的峡谷红叶景区,既可乘车上山,亦可坐船饱览,还可徒步红叶林中骡马古道。“北有香山红叶,南有巫山红叶”的旅游品牌逐步形成……

红叶,是新三峡催生的新景点,也是激活巫山冬季旅游的新名片。为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让冬季的长江三峡实现旅游淡季向“暖冬”的华丽转身,巫山大力发展“红叶经济”,打出一套漂亮的“组合拳”:

种好红叶树——已在长江两岸、小山峡集中培育红叶景观林15万亩;

建好红叶园——建成3000亩精品红叶博览园、红叶叶雕文创产品园;

吃好红叶饭——通过景区建设和营运吸纳就业、旅游产品开发和旅游服务业带动创业5万余人,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开办农家乐,发展乡村旅游,全县10%以上的人吃上旅游饭,带动7000余人实现稳定脱贫,日子红火起来;

拍好红叶片——巫山正在筹拍电影《又到满山红叶时》、电视剧《神女传奇》;

办好红叶节——在重庆宣传帮扶集团的帮扶下,巫山已连续举办了12届中国·重庆长江三峡(巫山)国际红叶节和3届神女杯艺术电影周,累计接待游客4000万人次,巫山红叶已成为“文化扶贫”的经典案例,也成为建设美丽中国的一张靓丽名片。

待到红叶时,相聚巫山画里游;神女峰下,我是你的一枚红叶……

本版文图由巫山县委宣传部提供

【活动介绍】

为深入挖掘巴渝优秀历史文化资源和精神内涵,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促进文旅融合,从2019年3月25日起,全市区县“晒文化•晒风景”大型文旅推介活动正式启动。

此次活动分为“书记晒文旅”专题宣传、“区县故事荟”专题报道和“炫彩60秒”区县文化旅游微视频大赛三大主要活动,每周一、周四各推出一个区县,每个区县的宣传周期为3天,持续至今年8月中旬结束。

【如何点赞】

第一步:下载新重庆客户端

第二步:打开客户端,点击右上角“我的”,用手机号进行注册(已注册用户可跳过此步骤)

第三步:在客户端“头条”栏目或“活动”栏目里找到页面,进入活动

第四步:点击栏目,为你喜爱的区县点赞

江山红叶醉 巫山云雨飞

来源:华龙网-重庆日报 时间:2019-07-08

“巫山人”左侧下牙床。

大溪文化遗址发掘现场。

国家AAA级景区巫山博物馆。

神女峰云雨。

巫山小三峡鱼头湾。

小三峡猕猴。

巫山脆李。

高峡平湖

浩荡长江穿越巫山山脉,孕育出中华版图腹心区域的壮美三峡。

三峡之腹心,在巫山;重庆的东大门,是巫山。

巴楚文化、神女文化衍生交融,巫咸、巫姑等十巫集于此,演绎上古有关巫的神话。

小三峡、神女峰、当阳大峡谷、巫山博物馆等一批国家5A、4A、3A级景区集群在这里汇聚。

巫山,注定成为神奇灵秀的土地。

200万年前,龙骨坡巫山人在此生息繁衍。

6000年前,以新石器为代表的大溪文化由此发轫,为长江文明增添了蕴藉灿烂的篇章。

2000多年来,李白、杜甫、元稹等历代诗文大家无不吟咏巫山风物,诠释“行到巫山必有诗”的赞誉。“汉水波浪远,巫山云雨飞”等6000余首华章经典,滋养了这块山水厚重的文化血脉。

居渝东门户,拥3000平方公里土地,融自然山水之美、历史人文之美、风土人情之美于一体的巫山,深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念好山字经,做好水文章,打好文化牌,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必将成为越来越多人的诗和远方!

龙骨坡 一个山寨的传奇

北纬30度线上,分布着许多千古之谜,如埃及金字塔、百慕大三角、神农架“野人”……

长江三峡,恰巧也在这条被科学家称为“神秘的纬度线”上。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黄万波,毕生致力于在华夏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孜孜不倦地探求,要找到古人类在中国大陆上生活繁衍的证据,告诉那些始终宣称地球上的人类全是从东非大裂谷走出来的人们,中国也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

1984年7月,黄万波初到巫山,看到峻茂的森林、挺拔的山峰和奔腾的河流,心跳一次次加快。似乎,有一个惊天的秘密在等待他揭开朦胧的面纱。

他的大脑闪过这样一个问号:长江三峡这块处女地,会不会是中华远古文明的摇篮呢?

带着这个问题,他开始行动。

摊开地图,黄万波的目光停留在庙宇镇。庙宇镇距县城60公里,海拔800多米,离长江直线距离不足5公里,近万亩的小平原四周群山环绕,一条季节性河流蜿蜒穿过。这,都是远古人类生活的绝佳条件。

黄万波带领着科考队,顶着骄阳来到庙宇镇,不顾疲劳和酷暑,找到当地最负盛名的龙洞。

在这个4000平方米的山洞里,他们从一堆灰黄色的砂土中,采集到一些哺育动物牙齿和骨头化石。这个神秘空旷的山洞,难道就是几百万年前老祖先的栖身之所?然而,希望很快就破灭了,这些石化并不严重的动物骨骼,所传递的信息距离他们的期望相差甚远。

就在队员们有些灰心时,一个消息,却带来了新的希望。

黄万波得知,当地一个叫牟之富的赤脚医生,长期在龙骨坡上挖掘大量龙骨当中药。

龙骨即动物化石,其成因是在动物被泥土掩埋后,骨骼中有机质被地下水溶解、流失,水中的钙等矿物质则沉淀下来,经长期置换,骨的本质完全改变,但仍然保持骨的原始形态而成为化石。

黄万波和队员们随牟之富来到了这个叫龙骨坡的地方,放眼望去,满地皆是远古化石的碎片。黄万波欣喜若狂,仿佛找到了打开神秘宝库的钥匙,并决定正式申报立项。

1985年初,黄万波向四川省文化厅报告了考察的初步成果及设想。同年秋,经批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重庆自然博物馆、万县博物馆及巫山县文物管理所正式组建长江三峡考古队,并于当年10月4日正式发掘。

第十天,奇迹发生了。

1985年10月13日13时许,天空万里无云,正在对化石进行分类的黄万波,目光停留在了一段化石骨片上。

因泥土太厚无法辨认属性,但根据形态判定是一段下颌骨,他小心翼翼地把附着的泥土清除后,不禁怦然心动。

没错!一段左侧下牙床,是下第四臼齿和下第一臼齿,性质与大猿相似,细瞧尺寸比大猿小,通过研讨无疑是人属的。从牙面磨蚀程度就可以看出来自老年女性个体——“巫山老母”被唤醒!

一年后,一颗儿童的上内侧门齿又被发现,这是一位待字闺中的“巫山少女”。

平地一声惊雷,打破了龙骨坡的寂静——龙骨坡人横空出世。这个重要的发现,填补了我国早期人类化石的空白,迅速在世界考古界引起轰动。

至今,工作人员已对该遗址进行了四个阶段发掘,出土了包括步氏巨猿、剑齿虎、小种大熊猫等116种早更新世初期的哺乳动物化石,还有1000余件精美的石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龙骨坡发现了大量集中堆放的动物后腿骨化石,表明当时已出现了狩猎行为。学术界把这些文化遗存命名为“龙骨坡文化”。

1995年,国内外专家通过对龙骨坡人的各种测试和研究,将其定名为“直立人巫山亚种”,称之为“巫山人”。“巫山人”距今约201-204万年,比元谋人早20多万年。1996年,龙骨坡遗址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随后,在龙骨坡遗址周边,先后发掘出190万年左右的湖北建始人、1.5万年的巫山河梁人……构成完整清晰的古人类生存链条。巫山人的存在和繁衍,证明人类早在200万年前就已经出现在东亚,是直立人的先辈。

目前,龙骨坡遗址正在进行危岩加固和建保护棚等预防性措施,将展开持续发掘,打造巫山龙骨坡遗址公园,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巫山东亚型人——这个山寨的秘密,正一层层揭开其神秘的面纱……

大溪 一处聚落的探秘

从龙骨坡到大溪,在巫山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早期人类繁衍生息,从未间断。

每一次发现,在震惊世人的同时,也留下了无数难解的谜团。

早在1925年前后,美国人纳尔逊于长江三峡沿岸,发现了一些新石器时代遗址,其中就包括大溪遗址。

新中国成立后,四川省博物馆等单位自1958年开始对此进行调查和系统发掘,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从上世纪70年代初开始,考古界逐渐把以重庆市巫山县大溪遗址为代表、距今6500-5300年的人类遗存统称作“大溪文化”。

大溪文化是一种分布于中国长江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目前已知的大溪文化,西起瞿塘峡东口,东到武汉一带,南达洞庭湖周围,北抵荆山和大洪山南麓,横跨湘、鄂、渝等地。数百处大溪文化遗址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巫山县大溪遗址和巫山县大水田遗址。

大溪先民的陶器制作技术纯熟,流行“外红内黑”,器物特征鲜明,除常见的红陶、灰陶之外,还有代表新石器时代特殊制陶术的黑陶、白陶,器类涉及炊煮、饮食、盥洗、储存等多种用途。先民们在红色陶衣之上描绘黑彩,图案有的似绞拧的绳索、有的似横卧的“人”字,有的似花叶、水波、渔网,在以平行线条为间隔的区域间或连续或对称,表现出一种原始但细致的秩序感,同时又透着来自山野的生命气息。

大溪遗址中,有用鱼进行陪葬、祭祀的现象,最多的有7条鱼:有的放在墓主身上,有的在墓主脚旁,有的在墓主双臂下,有的含于墓主口中。

墓葬随葬品多寡不一,说明私有财产开始出现,并且有了明显的贫富分化。祭祀坑和祭坛的发现,显示原始信仰和宗教已经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更大的谜题,来自大溪文化遗址中的屈肢墓葬。

在这里,400余座墓葬被发现,而屈肢葬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葬式,可以分为仰身屈肢、俯身屈肢、以及侧身屈肢等几种形式,下肢往往弯曲程度很大,据推测可能是将尸体捆绑后埋葬造成的。

只是,这种现象,在中国其他新石器时代文化中极为少见,当时的人们为什么选择这样的葬式:是为了模仿人类睡眠的姿势,希望死者安息;还是模拟胎儿的状态,祈求生命轮回;或者是捆绑灵巧的躯体,禁止到处游走?也有人说这是由生前身份决定的,直者为贵族、屈肢为奴隶……

大溪人,用最原始的方式,追逐“天人合一”的崇高境界。

随着三峡工程的建设,2001年,重庆考古所对大溪遗址进行了大规模的抢救性发掘,出土珍贵文物1700余件,收藏在巫山博物馆,向游客开放,默默讲述着几千年前的故事…… 

神女峰 一块石头的痴情

神女峰,古老中国最痴情的一块石头,神秘东方最多梦的一块石头。

距巫山县城东约15公里处的巫峡北岸,一座巨石突兀于青峰云霞之中,宛若一个亭亭玉立的少女,含情脉脉,妩媚动人,樵夫渔人十分喜爱她,亲切地称她“巫山神女”。

如此神异灵性的石头,自然会被先民赋予种种神秘浪漫的神话传说。

相传,巫山神女乃赤帝之女,名瑶姬,未嫁而卒,葬于巫山之阳。宋玉《高唐赋》记载,楚怀王游高唐,昼寝,梦与其神相遇,自称“巫山之女”。此女临别时说:“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从此,巫山云雨成了一个与爱紧密相连的、有温度的词语,巫山神女成了神秘浪漫、豪情奔放的爱的化身。

可在巫山,关于神女峰,还有一个更加广为人知的故事:

很久以前,神女瑶姬化为凡间女子,与渔村孤儿江生结为夫妻。

为了让瑶姬过上好日子,江生和渔村中的其他男子一样早出晚归外出捕鱼。

不幸的是,某天江上突起狂风暴雨,村中渔民陆续回家了,唯独江生不见踪影。

从此,瑶姬就站在江边最高的峰顶眺望等候,一天一天,一月一月,一年一年,最终伫立成石。

因为爱,人化为石,在这个更有烟火气息的故事里,爱的坚贞被放大,被推上了爱情意义的巅峰。

于是,元稹在悼念亡妻时会遥想神女峰,写下“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千古佳句。

神女峰因其宛若绰约多姿的少女、萦绕着飘渺云雾及其神秘浪漫的传说,吸引了历代无数文人墨客,为其留下了灿若繁星的诗篇。

屈原《九歌·山鬼》中写道:“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

刘禹锡《巫山神女庙》这样描写:“巫山十二郁苍苍,片石亭亭号女郎。”

凝望神女的舒婷则发出了另一种感叹:“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

“神女向高唐,巫山下夕阳。”神女,东方爱神;巫山,神女恋城。神女峰之上,变幻莫测的巫山云雨,似乎总在讲述着关于爱情,关于城市的故事。

如今,为发展全域旅游,巫山已建成4A级神女景区,打通了南北旅游环线,建成神女观光步道、神女天梯、神女索道,全力打造“相遇、相识、相知、相恋、相守”为主题的神女恋城,每年举办“神女峰下相亲会”,吸引全国各地青年男女在神女峰下追寻属于自己的爱情……

昔日只能在游船上仰视的神女峰,已实现“720度”无死角环视。神女景区南北环线,已成为携手赏红叶、相伴观云雨的最佳所在。

小三峡 一声猿啼的轮回

或许只是巧合,或许不止是巧合——神奇的巫山,似乎和灵长类动物都特别有渊源。

长江自西向东过境,把巫山切割成江南江北两大板块。在江南,由一块门齿化石,顺藤摸瓜发现了200万年前的巫山人;在江北,巫山小三峡5A级景区里一群3000多只活蹦乱跳的猕猴,再现着李白“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美妙意境。

这群猕猴,大有来历。

上世纪80年代前,巫山大宁河小三峡尚属穷乡僻壤。当地村民要把“生米”做成“熟饭”,没有钱买煤炭,也没有路运煤炭,更别说天然气了。唯一的办法,就是进峡砍伐柴禾。天长日久,峡谷植被遭到破坏,动物生存家园不保,两岸猴去无踪。

上世纪80年代初,小三峡被开发成为旅游景区。没有丰厚的植被、没有悦耳的猿声,无疑是最大的缺陷。

为此,巫山林业部门专门聘请28个护林员,对植被进行管护,并给当地村民发放煤炭补贴,让他们改变生活方式不再上山砍柴。

植被恢复了,猴子回来了。这些年来,老猴生小猴,小猴长大了又生小猴……新老猕猴自由组合恩恩爱爱,又经过多年的繁衍和保护,小三峡猕猴由少到多,终于成群,随处可见,成为当地独特的风景。

同时,为避免猕猴与农民“争粮”,巫山把居住在山上的部分村民搬迁到山下,还聘请了专职“猴保姆”,定期、定点投放猴粮,风雨无阻。

肚子吃饱了,猴儿变乖了。每当游船经过,这些顽皮的家伙总会在峡谷两岸的“天然舞台”上蹿下跳,表演他们与生俱来的攀岩绝技秋千杂耍向游客炫酷,引得满船惊呼满峡欢笑……

“巫山小三峡的猕猴幸福指数真高。上可到大昌古镇观光,下可到曲尺品尝巫山脆李,好安逸哟!”有游客对猕猴羡慕不已道出心声。

猕猴,这群巫山的生态宝贝,“走失”后回来了!

巫山人经过不懈努力,恢复了生态,重现了猿声。

红叶 一座城市的品格

秋冬时节游巫山,不仅可以闻得猿声见到猕猴,还可以观赏满山红叶。

红叶,这枚巫山的三大生态宝贝之一,在长江巫峡和巫山小三峡两岸随处可见,层林尽染美轮美奂。“满山红叶似彩霞,彩霞年年映三峡。”上世纪80年代初的一部经典电影《等到满山红叶时》,说的就是巫山红叶。

巫山红叶红如火、艳似霞,红得非常热烈。

唐朝诗人乔知之就在《巫山高》中写道:“楚云何逶迤,红树日葱。”

近代作家描写巫山红叶的散文《江山红叶》,于2008年入编七年级下册《语文读本》。

吮吸大江精髓,依傍石壁千仞,独具山魂水魄。在大江大峡的特殊地理环境和气候环境中不屈不折顽强生长的巫山红叶,有男儿的雄壮、女儿的柔美;有傲岸的气质、执著的精神。

巫山红叶,江山之美,城市品格。

这品格,与自强不息、不甘落后,不等不靠、主动作为,敢于牺牲、战天斗地的下庄精神一脉相承。下庄精神传递出一种信仰,一种热望,一种对幸福的追求,让勤劳的巫山人积累了最宝贵最根本的经验,体现出一种穷当益坚的引领,一场凤凰涅槃的激荡。不等不靠,凸显出主观能动作用;众志成城,洋溢着熨帖人心的力量。

三峡库区蓄水后,江、山、红叶三位一体,展现出高峡平湖与漫山红叶交相辉映的壮丽新景观。

巫山红叶面积最大、品种最多、绽放最晚、观赏期最长、景观最立体。而且,巫山是国内唯一的峡谷红叶景区,既可乘车上山,亦可坐船饱览,还可徒步红叶林中骡马古道。“北有香山红叶,南有巫山红叶”的旅游品牌逐步形成……

红叶,是新三峡催生的新景点,也是激活巫山冬季旅游的新名片。为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让冬季的长江三峡实现旅游淡季向“暖冬”的华丽转身,巫山大力发展“红叶经济”,打出一套漂亮的“组合拳”:

种好红叶树——已在长江两岸、小山峡集中培育红叶景观林15万亩;

建好红叶园——建成3000亩精品红叶博览园、红叶叶雕文创产品园;

吃好红叶饭——通过景区建设和营运吸纳就业、旅游产品开发和旅游服务业带动创业5万余人,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开办农家乐,发展乡村旅游,全县10%以上的人吃上旅游饭,带动7000余人实现稳定脱贫,日子红火起来;

拍好红叶片——巫山正在筹拍电影《又到满山红叶时》、电视剧《神女传奇》;

办好红叶节——在重庆宣传帮扶集团的帮扶下,巫山已连续举办了12届中国·重庆长江三峡(巫山)国际红叶节和3届神女杯艺术电影周,累计接待游客4000万人次,巫山红叶已成为“文化扶贫”的经典案例,也成为建设美丽中国的一张靓丽名片。

待到红叶时,相聚巫山画里游;神女峰下,我是你的一枚红叶……

本版文图由巫山县委宣传部提供

【活动介绍】

为深入挖掘巴渝优秀历史文化资源和精神内涵,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促进文旅融合,从2019年3月25日起,全市区县“晒文化•晒风景”大型文旅推介活动正式启动。

此次活动分为“书记晒文旅”专题宣传、“区县故事荟”专题报道和“炫彩60秒”区县文化旅游微视频大赛三大主要活动,每周一、周四各推出一个区县,每个区县的宣传周期为3天,持续至今年8月中旬结束。

【如何点赞】

第一步:下载新重庆客户端

第二步:打开客户端,点击右上角“我的”,用手机号进行注册(已注册用户可跳过此步骤)

第三步:在客户端“头条”栏目或“活动”栏目里找到页面,进入活动

第四步:点击栏目,为你喜爱的区县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