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看缙云山整治效果 参观特色民宿 央媒记者为重庆生态环境点赞
7月25日,由中宣部组织的中央媒体“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主题采访活动重庆行来到北碚缙云山等地,记者们通过走访黛湖生态修复项目、北泉村生态搬迁项目等,感受到生态环境改善后,对群众生活质量的提升效果明显。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看缙云山整治效果 参观特色民宿 央媒记者为重庆生态环境点赞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2020-07-26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7月26日6时讯(记者 伊永军)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是关键。7月25日,由中宣部组织的中央媒体“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主题采访活动重庆行来到北碚缙云山等地,记者们通过走访黛湖生态修复项目、北泉村生态搬迁项目等,感受到生态环境改善后,对群众生活质量的提升效果明显。

央媒记者参观黛湖区域生态修复项目。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陈毅 摄

看黛湖整治恰逢新人拍婚纱照 新娘:拍照不用美图就很漂亮

缙云山黛湖,因湖水碧绿,其色如黛而得名。记者们行走在新修建的彩色环湖步道上,欣赏着湖周青山叠翠、花木繁茂,此情此景令人流连忘返。

央媒记者在黛湖边采访当地村民。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伊永军 摄

央媒记者在黛湖采访时,恰逢一对新人在这里拍婚纱照。“这里环境好,空气也好,拍照不用美图就很漂亮,很大自然的感觉。”新娘雷婷说。

“祝百年好合!幸福永远!”记者们也为这对新人送上了诚挚的祝福。

央媒记者在黛湖采访时,恰逢一对新人在这里拍婚纱照。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伊永军 摄

据介绍,从上世纪90年代起,黛湖周边建起了不少酒店、农家乐等,这些经营项目逐渐对黛湖的生态环境带来了破坏。

2018年6月,重庆开展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黛湖区域生态修复项目随之启动,黛湖周围包括云登酒店、金湖湾度假村、黛湖人家、大罕宫酒店等大体量建筑全部拆除。

为了提升黛湖生态品质,让环境变得更加美丽,黛湖绿化修复工程在树种搭配上也是别具匠心:突出缙云山本土植物,大乔木有枫杨、香樟、乌桕等34种;灌木有缙云甜茶、缙云槭、木槿、蜡梅等24种;地被植物有肾蕨、问荆、菖蒲、蒲苇等74种。除此之外,北碚区城管局还对黛湖的配套设施进行了完善:建起了沿湖步道、生态展览馆、生态厕所、生态停车场等,极大地方便了前来游玩的市民。

房间少了收入却提高了 民宿老板:转变思路提升品质是关键

随后,记者们来到缙云山上的一家特色网红民宿——清欢渡。老板孙德红今年42岁,被客人们亲切地称为“渡娘”。

孙德红以前在缙云山景区卖过豆腐脑,上世纪90年代家里建起房子做起农家乐。那时她每天都要跑到景区门口追车揽客,但服务低端又没特色,每天很辛苦却挣不到多少钱。

央媒记者参观缙云山上的特色网红民宿——清欢渡。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陈毅 摄

2018年,缙云山启动综合整治,拆除违建,引导农家乐提档升级。孙德红一家原有的50多个房间的农家乐也被拆了,孙德红在当地政府的政策宣讲和前景谋划下,完成了思想和理念上的转变,从服务质量、特色开发及餐饮卫生方面都进行了提档升级。现在摇身一变,农家乐成为了一个拥有13个房间的特色网红民宿,虽然房间的数量减少了,但居住品质上大大提升,收入也翻番。孙德红说,以前开农家乐,一家人一年也就挣一二十万,做民宿后,去年利润已突破100万。

不仅如此,孙德红的民宿已名声在外,节假日几乎天天爆满,她也不用像原先那样辛苦去揽客了,自己学插花、泡咖啡、做西点,操持店务之余,悠闲欣赏缙云山美景。

整治后的缙云山黛湖,景色怡人。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伊永军 摄

不仅改善环境还提供就业岗位 共同提高生活质量

在重庆市北碚区澄江镇北泉村,记者们欣赏了67岁的王文祥与村民们舞起了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北泉板凳龙”。王文祥说:“生态环境越来越好,居住环境不断改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重庆北碚区澄江镇北泉村,央媒记者欣赏当地村民舞起了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北泉板凳龙”。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伊永军 摄

澄江镇党委副书记姜波说,北泉村生态搬迁迁建房项目位于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外,由保护区生态搬迁居民和本地居民集中迁建,区内修建了川渝民居风格住宅60户,均为两层建筑。迁建房以绿地、山水、阳光的居住环境为主题,对内部道路、环境、建筑进行统一规划设计,并根据不同地形与道路,进行了组合拼接,以达到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的目的,提升居住环境品质。

据介绍,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以来,累计投入资金15.8亿元,共拆除各类建构筑物53.2万平方米,栽种植物75万株(棵),覆土复耕复绿36.5万平方米,核心区、缓冲区实施生态搬迁203户520人,同步引导实验区地质滑坡隐患和生态脆弱区域70户162人搬迁,缙云山生态环境明显改观。

人民日报社记者金歆说,看了缙云山综合整治的成果,也参观了改造后的新型农家乐项目,感受颇深。环境的保护,生态的建设,归根结底是要为人服务的,是为了提高大家的生活质量,而这正是小康生活建设的目标。从缙云山的生态建设来看,不仅有创新的方法,不单单是把环境整治好,同时,还提供了很多就业岗位,对相关人员进行了妥善的安置。这些都是值得借鉴的。

相关新闻: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与学生聊就业观网络直播“带岗” 央媒记者点赞重庆改善民生新举措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央媒记者“渝见”小康 感受“智造重镇”“智慧名城”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荒地变公园 科技改变生活 央媒记者感受城市提升带来的幸福感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央媒记者变身“带货达人” 乡村振兴引领农民奔小康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hualongbaoliao,报料QQ:3401582423。)

无障碍
推荐 | 要闻 重庆 两江评 | 区县 教育 文艺 | 健康 财经 生活 | 问政 汽车 直播 | 政法 视听 专题 | 鸣家 史家 旅游 | 房产 国企 原创 | 应急 信用 新闻发布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看缙云山整治效果 参观特色民宿 央媒记者为重庆生态环境点赞

2020-07-26 06:00:00 来源: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7月26日6时讯(记者 伊永军)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是关键。7月25日,由中宣部组织的中央媒体“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主题采访活动重庆行来到北碚缙云山等地,记者们通过走访黛湖生态修复项目、北泉村生态搬迁项目等,感受到生态环境改善后,对群众生活质量的提升效果明显。

央媒记者参观黛湖区域生态修复项目。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陈毅 摄

看黛湖整治恰逢新人拍婚纱照 新娘:拍照不用美图就很漂亮

缙云山黛湖,因湖水碧绿,其色如黛而得名。记者们行走在新修建的彩色环湖步道上,欣赏着湖周青山叠翠、花木繁茂,此情此景令人流连忘返。

央媒记者在黛湖边采访当地村民。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伊永军 摄

央媒记者在黛湖采访时,恰逢一对新人在这里拍婚纱照。“这里环境好,空气也好,拍照不用美图就很漂亮,很大自然的感觉。”新娘雷婷说。

“祝百年好合!幸福永远!”记者们也为这对新人送上了诚挚的祝福。

央媒记者在黛湖采访时,恰逢一对新人在这里拍婚纱照。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伊永军 摄

据介绍,从上世纪90年代起,黛湖周边建起了不少酒店、农家乐等,这些经营项目逐渐对黛湖的生态环境带来了破坏。

2018年6月,重庆开展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黛湖区域生态修复项目随之启动,黛湖周围包括云登酒店、金湖湾度假村、黛湖人家、大罕宫酒店等大体量建筑全部拆除。

为了提升黛湖生态品质,让环境变得更加美丽,黛湖绿化修复工程在树种搭配上也是别具匠心:突出缙云山本土植物,大乔木有枫杨、香樟、乌桕等34种;灌木有缙云甜茶、缙云槭、木槿、蜡梅等24种;地被植物有肾蕨、问荆、菖蒲、蒲苇等74种。除此之外,北碚区城管局还对黛湖的配套设施进行了完善:建起了沿湖步道、生态展览馆、生态厕所、生态停车场等,极大地方便了前来游玩的市民。

房间少了收入却提高了 民宿老板:转变思路提升品质是关键

随后,记者们来到缙云山上的一家特色网红民宿——清欢渡。老板孙德红今年42岁,被客人们亲切地称为“渡娘”。

孙德红以前在缙云山景区卖过豆腐脑,上世纪90年代家里建起房子做起农家乐。那时她每天都要跑到景区门口追车揽客,但服务低端又没特色,每天很辛苦却挣不到多少钱。

央媒记者参观缙云山上的特色网红民宿——清欢渡。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陈毅 摄

2018年,缙云山启动综合整治,拆除违建,引导农家乐提档升级。孙德红一家原有的50多个房间的农家乐也被拆了,孙德红在当地政府的政策宣讲和前景谋划下,完成了思想和理念上的转变,从服务质量、特色开发及餐饮卫生方面都进行了提档升级。现在摇身一变,农家乐成为了一个拥有13个房间的特色网红民宿,虽然房间的数量减少了,但居住品质上大大提升,收入也翻番。孙德红说,以前开农家乐,一家人一年也就挣一二十万,做民宿后,去年利润已突破100万。

不仅如此,孙德红的民宿已名声在外,节假日几乎天天爆满,她也不用像原先那样辛苦去揽客了,自己学插花、泡咖啡、做西点,操持店务之余,悠闲欣赏缙云山美景。

整治后的缙云山黛湖,景色怡人。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伊永军 摄

不仅改善环境还提供就业岗位 共同提高生活质量

在重庆市北碚区澄江镇北泉村,记者们欣赏了67岁的王文祥与村民们舞起了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北泉板凳龙”。王文祥说:“生态环境越来越好,居住环境不断改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重庆北碚区澄江镇北泉村,央媒记者欣赏当地村民舞起了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北泉板凳龙”。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伊永军 摄

澄江镇党委副书记姜波说,北泉村生态搬迁迁建房项目位于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外,由保护区生态搬迁居民和本地居民集中迁建,区内修建了川渝民居风格住宅60户,均为两层建筑。迁建房以绿地、山水、阳光的居住环境为主题,对内部道路、环境、建筑进行统一规划设计,并根据不同地形与道路,进行了组合拼接,以达到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的目的,提升居住环境品质。

据介绍,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以来,累计投入资金15.8亿元,共拆除各类建构筑物53.2万平方米,栽种植物75万株(棵),覆土复耕复绿36.5万平方米,核心区、缓冲区实施生态搬迁203户520人,同步引导实验区地质滑坡隐患和生态脆弱区域70户162人搬迁,缙云山生态环境明显改观。

人民日报社记者金歆说,看了缙云山综合整治的成果,也参观了改造后的新型农家乐项目,感受颇深。环境的保护,生态的建设,归根结底是要为人服务的,是为了提高大家的生活质量,而这正是小康生活建设的目标。从缙云山的生态建设来看,不仅有创新的方法,不单单是把环境整治好,同时,还提供了很多就业岗位,对相关人员进行了妥善的安置。这些都是值得借鉴的。

相关新闻: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与学生聊就业观网络直播“带岗” 央媒记者点赞重庆改善民生新举措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央媒记者“渝见”小康 感受“智造重镇”“智慧名城”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荒地变公园 科技改变生活 央媒记者感受城市提升带来的幸福感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央媒记者变身“带货达人” 乡村振兴引领农民奔小康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hualongbaoliao,报料QQ:3401582423。)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陈丹丹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