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研理工之道丨石晓辉:抢夺时间的人
编者按:
2022年智博会即将开幕,这是智能制造成果转化的盛会,也是重庆本土制造走向创造的展示舞台。由重庆高新区、重庆理工大学联合清华大学苏州汽研院等共同打造的重庆清研理工(科学城)创新中心,聚焦新一代汽车技术的创新发展,培育科技创新企业,建成“全产业链、全功能、全周期”的创新中心。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将推出系列人物报道,通过他们的故事窥见创新中心的生长路径。
临近花甲之年的石晓辉,对时间的认识依旧清晰:在时间上绝对不能输,更输不起。
他像表盘上的掌舵人,在时代的浪潮里抢夺时间。卸任重庆理工大学校长之位两年后,作为重庆市首批新型高端研发机构之一——重庆清研理工汽车智能技术研究院院长的他,战场变了,但战斗姿态更加强劲。
不负时光
从清华学子到大学校长
回望人生,42年前,17岁的石晓辉跨入清华大学校门,学的是当时比较冷门的汽车专业。
“20世纪80年代的北京街头,常见的仅有几款很老的车,东风汽车算新一点,也出了好几年,还有零星的上海牌小轿车、红旗轿车,桑塔纳也都算非常好的产品。”
中国汽车工业与国外差距之大,深深刺痛着石晓辉。努力才能改变落后。从此,他和无数从业者一起,共同致力于缩短国内外汽车发展的差距,为中国汽车争取发展的有利时机。
在清华大学读完本科后,石晓辉回到重庆大学机械类相关专业完成硕博学位。在当学生的路上,踏踏实实走了15年。一个契机,让石晓辉的人生轨迹从此和重庆理工大学密切交织。
汽车产业是重庆的支柱产业。为紧跟市场,20世纪90年代,重庆市拟筹建重庆汽车学院。众多高校争抢,最终花落重庆工学院。
“当时重庆大学的汽车系主任何渝生引荐我到车辆工程学院。”1995年,32岁的石晓辉作为学校第一个引入的博士,到了重庆工业管理学院。之后的25年时间里,重庆工业管理学院完成了到重庆工学院,再到重庆理工大学的华丽大转身。而坚守本心的石晓辉,也从教师、教授一路干到校长。重庆理工大学车辆工程学院也变成了众多学子的梦想之地,汽车人才的摇篮。
从清华学子到大学校长,身份在变,不变的是石晓辉一直为中国汽车工业发展不懈努力的初心。
顺应时势
行业学校变身技术顾问
经过多年的努力,重庆汽车学院成为了国内重要的汽车人才培养基地,车辆工程专业成为学校的王牌专业。
几年前,“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原董事长张宝林统计了长安的人才结构,发现有48位中层以上的领导是重理工毕业的。同时,重理工还为小康汽车、铁马集团、长安跨越等头部车企输送了很多人才”。石晓辉自豪地说。
协同创新,是重庆理工大学坚持校企合作的一个缩影。成果转化,是坚持校企合作的一个标杆。
作为天生的“行业学校”,重庆理工大学自带市场基因。石晓辉对学校的发展定位明确:作为地方高校,跟其他985高校在基础研究、理论研究等方面很难有竞争,但在发展汽车产业,注重与企业的协同创新方面,重庆理工大学得天独厚。
“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重庆理工大学就建立起特色研究方向,测试技术传感器、时栅技术获得国家发明二等奖。汽车专业也逐渐在汽车设计、汽车实验等领域取得不错成绩。”石晓辉回忆,得益于“产学研”的突出成果,学校成为重庆市唯一有两个国家级的众创空间和一个国家级的科技成果孵化器的高校。因为有两个“国家级”奖项加持,2009年经教育部破格批准,重庆工学院更名为重庆理工大学。
经过二十几年发展,原本基础薄弱的重庆理工大学,成为重庆地方高校第一批省部共建的教育部协同创新中心,也是教育部第一批成果转化的示范高校。学校的成果转化在全国高校排名中,最高达到全国第五位。
在专家型校长石晓辉的亲自带领下,重庆理工大学车辆工程学科完成时间跳跃,成长为国内自主品牌车企创新研发的“技术顾问”。
跑赢时间
高端测试设备护航新车上市
卸任重庆理工大学校长后,石晓辉的创新战场转到了清研理工创新中心,担任重庆清研理工汽车智能技术研究院院长。清研理工是由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重庆理工大学共同发起的平台级科创服务机构。在这里,石晓辉被视作“灵魂人物”,他带领团队,突破汽车高端设备测试研究封锁线,为车企赢取加速上市的时机。
在高新区含谷的高端装备制造园,一间间实验室里,电脑连着实验设备不停工作。国内众多一流车企在新车上市前,会选择在此“跑数据”“做测试”,实现产品和性能的最大优化。
新能源汽车被普遍看作是汽车发展的未来。而新能源汽车最重要的技术发展趋势之一,就是驱动电机转速越来越高。从过去的几千转发展到一万八千转,转速提高后,带来很多技术难题,传统实验设备是很难满足需求。因此,市场呼唤更高端的测试设备。
石晓辉团队研发出国内领先的转速达到每分钟两万转的“新能源电驱动系统高速NVH(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试验装备,用于新能源汽车电驱动系统振动噪声试验,目前已成为长安、蔚来等20余家新能源企业电驱动产品的定点试验检测单位。
“第一台一万六、第一台两万、第一台两万二、第一台马上投入的两万五的设备,都是我们研发出来的。”连续说出四个第一,石晓辉又补充道,“我们第一台两万转的设备卖给了意大利马瑞利汽车公司。”
除了电机设备检测,在电驱动下线检测方面,用石晓辉的话说,也处于国内领先的水平。“很多企业来买我们的设备。就这一个品种,每年订单都在两三个亿。”
随着一个个关键技术的突破,石晓辉有理由相信,中国的汽车工业已从非常落后的阶段,发展到能和国外先进汽车公司PK了。
赶上时代
协同创新让想法快速变产品
石晓辉说,我现在最感兴趣且始终在做的就是——新型研发机构和“产学研”合作协同创新。
“产学研”合作及成果转化一直是高校科技工作的痛难点。“大多数学校想做成果转化,就先做基础研究,有了突破后,再写论文、申请资金,等拿资金后,好多年都过去了。”石晓辉感叹,汽车研究日新月异,“在时间上我们输不起。”
输不起的石晓辉,采取创新方式做创新成果,借助市场力量先找到资金,再针对车企的急需研究对应产品。“我们组建学校、老师、工程师三方合作团队,集合学校理论研究能力、老师创新水平、工程师实践水平,让老师和工程师直接对接,快速将想法转化为产品。”
这样的研究模式,推动着车企自主研究能力的增强和产品快速更迭。“以长安、奇瑞、比亚迪为代表的车企,近年来大力培养自主研发能力,开发的车不仅漂亮,还相当智能化。”
石晓辉所在的团队也受益于国内车企对自主研发能力的重视,“我们赶上了好时代。”
石晓辉形容不当校长的这两年,是“艰苦而充实”的。他还有大把的时间,继续在中国汽车行业的浪潮里搏击。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李凤兰 羊华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