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熊老人” 他们是怎么做的?
·不卑不亢型·
讲述人:李小昆
职业:摄影师
地点:地铁
在市内一家媒体从事摄影工作的李小昆,告诉记者,前不久坐3号线外出拍照。在红旗河沟站停站时,上来一位60多岁的老太太,她先是环顾四周,然后走到李小昆面前,很“严厉”地说道:“你起来,我要坐!”
虽然平日里性格随和,但李小昆并没有按照老人“指示”让座,只是抬头看了看对方,便继续低头玩手机。突然,老人一把抓住他的手臂,想将其从座位上拉起来,“其实当时心里很生气了,不过毕竟是老年人,不可能还手,所以我直接无视她,还是稳坐在座位上。”由于力气不够,老人挪不动他,只好作罢。一旁的乘客都对老人侧目,于是到下一站,老人灰溜溜下了车。
“不管年轻人还是老人,我认为最基本的道德得有,她这样的态度完全是一种不尊重人的行为,不能因为对方的年龄就忽略了她作为一个社会人该有的品质。”李小昆说道。
·谦和礼让型·
讲述人:王丽(化名)
职业:图书馆职员
地点:市图书馆
面对不讲理的老人,有据理力争的,也有无奈妥协的。在市图书馆上班的王丽,就见过一些“熊老人”,但因为工作性质,她不得不保持“微笑、谦和”的态度。她告诉记者,一次,一位带孙的老太太,要带背包进入少儿读者区。但馆内有明文规定,阅读区域不能带包进入。
王丽耐心地告知,谁知却遭到老人谩骂。在众人围观下,老人指着王丽吼道:“你这个怪物,你就针对我们这种老年人……”之后一系列不堪入目的话,让王丽很委屈。然而更过分的是,老人甚至教孙子说:“你这个坏人,说我奶奶,我要拿把刀砍死你……”最后,老人见王丽没有还嘴,就带着孙子气冲冲离开。
“如果一个人这样无理取闹争取了特殊权益,就会有更多人效仿,制度秩序将不复存在。”王丽说道。
【问卷调查】
记者通过微信、微博等平台向教师、银行职员、媒体工作者、学生、公务员等不同职业的50位市民发出调查问卷,七成以上受访者表示曾经在公共场所遇到过“熊老人”。
在礼让或据理力争的选项中,有超六成市民选择礼让,而礼让的原因,则是因“老人”的特殊身份。
与此同时,九成受访者认为,若一味礼让“熊老人”,只会助长他们越来越嚣张的态度,把“不讲理”看作理所当然,而另一成受访者对此表示“不好说”。
“一直以来中国都提倡‘尊老’,于是某些老人以此作为保护伞,变得‘为老不尊’,无视社会秩序。”在某报社工作的肖楷韬如此评价道。
专家:“熊老人”现象是一种“亚文化”产物
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老年人作为弱势群体,保护和尊重他们是一个社会的基本道德,然而他们中部分人的言行已然冲破“文明”的界线。对于当下“熊老人”出没的现象,该如何看待呢?记者对此采访了重庆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孙元明。
“按联合国教科文的划分,老年人群分为年轻、中年、老年老人”,孙元明告诉记者,“中国正处在‘老龄化’初期,因此多以‘年轻老人’为主。而‘熊老人’往往出自这个群体。”
“生活方面,他们善于‘持家’,且长期在家庭中处于支配地位。”孙元明表示,这部分人,生活清闲,有精力爱活动,且喜欢“成群结队”出没,“年轻老年在一起会各自交流自己的‘持家’心得,在这个过程当中放大了她们潜在的弱点,并逐渐形成一种‘亚文化’。”例如在生活中,为了保障自己利益,不顾旁人脸色,打着“老人”身份,寻求“特权”。
> “总体来说,这种现象和这群人所经历的时代及所受文化教育有很大关系,也是中国社会转型期不可避免的一种现象,是一个阶段性特征。但过了这个时期,整个情况就会有所改变。”对此,孙元明表示,在社会以宽容的眼光审视这个群体的同时,也建议老人积极参与健康的户外活动,保持乐观心态,并尝试以“换位”思考的方式处事。 |